自然与音乐的生命教育─以鸥鹭忘机为例

[复制链接]
查看8791 | 回复0 | 2022-4-21 12: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998d67a95b59ed8aa8fcc0ba36a2903.jpg

、序言
山居的日子,清晨,静坐、行茶、读书。观察窗外飞翔来就食的台湾蓝鹊。阳光下飞翔的身影,真是好看,飞翔时的羽毛闪闪发光,脑中想起苏东坡《记先夫人不残鸟雀》这篇文章,为了让蓝鹊持续来山房,父亲坚持不用任何农药与具伤害性的物质,一整天台湾蓝鹊飞来的时间从上午七点开始一直到日落,珍贵的保育类蓝鹊,与人可以如此接近,可以如此近距离拥有这样的感动,感受到慈悲的力量弥漫在整座山里。萤火虫,雪白桐花,陆续在山中绽放,是另一种内心感动。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桃、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4c17e55775da09a29982f02d725b8612.jpg

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在望风息心山房,神是清明,心是安定的,安静下来读书,写文章,或是协助做家务做馒头。吃园子采回的青菜、竹笋,洗刷物品,都说安定的!山林生活,如此静好!
心安静,就是美好,可以听见风吹过竹林的声音,以及大自然发出的音乐声对生命的一些启发。瑜伽十年的时间,从瑜伽静坐里得到平静了。DzongsarJamyabgKhyentseNorbbu 的书里,曾有这么几段文字:
“没有智慧,这些所谓爱、慈悲、非暴力,只会变成一种现象。”
“何谓智慧?先从见地来看,处于正常状态的心,即是智慧。”
“瑜伽”这个词,藏文里的意涵指的是—由于处于正常状态而拥有的财富。简单的说,正常的心智就是去除成见。
不教书的日子,在山林里行走,或者瑜珈拉筋。在山林里,树木的自然纹路,比任何人工的纹路都还美,山林里的台湾蓝鹊的羽毛,比蕾丝都还精细,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偶尔被这些外在加诸的成见所捆绑,不再探讨自己需要什么,而是常常不满自己缺少什么
瑜伽让我有些觉知,在这个物欲泛滥的年代,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并尽可能的把精力花在对真理的追求与灵性的提升上,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对生活知足感恩,且活得更自在!

、音乐与自然的链接
古琴音乐中的自然观。自然,一指自然形态本身。如山水、田园、花鸟、树木等,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然界。一指一种人生的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状态,源于老庄哲学的范畴。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庄子的道家学说不同于老子之处,其一是他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更为详尽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后来魏晋时期的嵇康在此基础上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道家意义上的自然观涵盖着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两个方面。
古代琴人把琴体的各部分都赋予和人体相关的名称,琴首、琴额、琴项、琴肩、琴身、琴腰、琴尾等皆是明证。手势,是演奏古琴时左、右两手使用的固定姿势,它不仅从视觉上给人一种美感,而且直接影响着实际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气息、用力、运指、取音。因此,手势的使用让弹琴者在抚弦间挥洒自如,美在其中。古代琴人通过对自然界细节的独特观察,使各种手势的命名,让人有置身于大自然的环境之感。如左手的手势有蜻蜓点水势、幽禽栖木势、风惊鹤舞势等;右手的手势有螳螂捕蝉势、寒鸟啄雪势、游鱼摆尾势等。在许多琴谱中左右手的每一个手势都画有相对应的图像,以帮助理解和学习,十分具体而丰富。
琴人对自然的崇尚,一方面是对自然之声的喜爱;另一方面是作品灵魂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古曲中表现自然的作品不胜枚举,如《高山》、《流水》、《渔歌》、《樵歌》、《潇湘水云》、《阳春》、《白雪》、《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山居吟》《石上流泉》、《泛沧浪》等。


e4c3a7852df3f4587d562986134bbf56.jpg

琴音乐中表现出的“自然观”,是儒、道两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在琴乐艺术上的反映,对中国古典音乐风格的完善、成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第八泰伯》),可见孔子所说的隐世,不是无为,而是君子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另一种求志方式。在中国古代众多乐器中,古琴音乐属于古代文人艺术的范畴,古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中淡雅平和、合于自然的音乐风格的代表性乐器。古琴自身的构造和琴乐历史,表明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的难易和音乐是否感动别人,而在于弹琴者的心境,是否适意自得,自然于人心才最重要。所以古琴中的意境是最难以体现的,而古琴的知音也总是可遇不可求。
古琴诞生这三千年多年以来,出现过众多伟大的琴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琴谱和理论著述,是中国艺术的千年瑰宝。古琴,有独特的音乐艺术,有人归纳出十六种琴声、四类演奏技巧、八种表现方式、二十四种“琴况”,由此衍生出多种演奏流派和艺术风格。


三、《鸥鹭忘机》的意义与其内涵
1.《鸥鹭忘机》缘起
山居遇见台湾蓝鹊的贴近人的特殊经验,联想到《鸥鹭忘机》,这个故事出自《列子.黄帝篇》,其中《好鸥鸟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用白话翻译这段故事,亦即在遥远的海岸上,有个很喜欢海鸥的人。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边,和海鸥一起游玩。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游玩,你乘机捉几只来,让我也玩玩。”第二天,他又照旧来到海上,一心想捉海鸥,然而海鸥都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了。
唐代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太仓箴》:“海翁无机,鸥故不飞”
唐代陆龟蒙《甫里集》:“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
“鸥鹭忘机”一词即来源于《列子.黄帝篇》寓言的前半部。
“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谈,与世无争。不存心机,淡泊无争。
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逃名溷俗,纵酒忘机。”
“鸥鹭忘机”即指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a2614416175e4b65cc6f5469c0fdaace.jpg

2.古琴曲《鸥鹭忘机》的意涵
七弦琴曲《鸥鹭忘机》,一名《忘机》,宋代刘志方所作。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所编的《神奇秘谱》(1425年刊行)。
此曲由两个乐段加一个泛音的尾声组成。其内容原出自《列子·黄帝篇》,其中《好鸥鸟者》说:“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这首琴曲规劝人们要心地善良,不要存有害人之心。它也说明作者不满于社会的黑暗现象,但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鸥鹭忘机”一词即来源于上述寓言的前半部。“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谈,与世无争。“鸥鹭忘机”即指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人能忘机,鸟即不疑;人机一动,鸟即远离”,劝喻人莫生机心。“忘机”一词旧作“心无纷竞,淡焉光明磊落焉的样子;而从积极方面来理解,应当是一种积极乐观精神的体现。储光曦诗:“达士志寥廓,所在能忘机。”又,李白诗:“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皆可参证其涵义。
明清以来的《鸥鹭忘机》则是一首颇为精致的古琴抒情小品。其曲意隽永,指法细腻,哲理深邃,耐人寻味。《五知斋琴谱》后记中说它表现了"海日朝晖,沧江西照,群鸟众和,翱翔自得"的意境。该曲通过鸟的安详神态,表现了人们对鸥鹭忘机式的质朴。古人不仅仿鸥鸟,退隐田园,闲适而生,而且还赋予它善知人意的灵性,于是有李白"心静海鸥知"的佳句,即只有心地纯正无邪、自然淡泊,鸥鸟才会与之友善而不具防备之心,整个世界才会和睦相处下去。
此曲曲情充满生趣和怡然自得,和谐的琴声泛起,引导人们的思维赶往美丽的大自然,心境也随之而豁然开朗。乐曲表现了真、善、美的精神世界。


四、大自然对音乐产生的哲思与生命启发
1.表现具有哲理性的思想感情活动。
《墨子悲丝》。墨子看到洁白的丝被染成不同颜色,从而感叹人类也是在社会上由纯洁而变成形形色色,产生悲思,这首琴曲含蓄而有深度,令人信服地表达了这种内心活动。
《鸥鹭忘机》根据的是一则古代寓言:有一个老人常在海上闲游。日久,海鸥与他接近,相友好。后来他的妻子知道了,要他捉一两只回来。他第二天再去,海鸥再也不理睬他了。乐曲表现的是一种在人们忘却害人的动机时,海鸥悠然无虑、自由飞翔的情绪,同时隐约有惆怅之感,好像孕育着可悲的结局。

2.表现大自然的景物并抒发人的内心感情。
《流水》一曲描绘了水流自山泉至长江大海的种种形态,并表达了人对这壮丽的大自然的赞叹。
《平沙落雁》是通过对秋爽天高、水远沙明,雁阵的飞翔、鸣叫、盘旋、降落、起飞的种种描写,造成一幅雅致清秀的图画。使人产生安宁闲适之感。

传统禮樂教化的教育构想,回归古琴作为樂教的规画,采取实践与反思并重的教学模式。安排学生不仅学习弹奏古琴的技艺,且配合“不離禮仪而言其义”的禮学,引导学生进行古琴美学的经典阅讀与讨論,思考古琴作为樂教的构想与意义。
古琴美学的经典阅讀,主要透过琴論、《禮记.樂记》及相关西方理論的导讀,引导同学对古琴作为樂教的意义进行理論的探讨。引导同学探索传统禮樂教化作为通識教育的构想如何;探讨古琴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通識教育,作为一种身心全面开发的自我教养活动,一种致力于身心活动狀态改善的身体训練,一种追求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互动的哲学实践如何可能。
藉由《禮记·樂记》经典阅讀,引导学生探索立基本国文化传统的通識教育构想,思考通識教育的本质;藉由相关西方理論的探究,建构诠释传统经典的问题意識及理解背景,培养批判的阅讀能力;藉由理論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规画,培养学生回归通識作为自我教养的为己之学,愿意成就自己为理想的人而从事学习。课程要求学生全程撰写反思日志,并操作档案教学,引导同学记錄、分析、评估自己的学习经验,培养反思能力;藉由课外自主学习作业的规画,落实以学生的“学习”(learning)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提供同学体验当自己学习主人的樂趣与成就感,进而产生学习态度的自我变革,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惯,以及樂于分享、倾听的开放心胸。经典阅讀与讨論,全程操作以思维为基础的提问式教学策略(thinking-based questioning approach),培养分析性思维。


e04bf2daf74f2c0e07879895a4f7c326.jpg

带领学生在古琴与茶道教育里学习,不在教育现场时,喜欢在山林间走着,听风吹林间的声音,观察草木与蔬菜瓜果成长,每每看见冒出嫩绿果实,就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奇妙力量!山林的风声,虫鸣声,台湾蓝鹊飞过庭院的振翅声,屋后的竹林落叶声,松涛的声音。都是动人的自然声音,可以温润人心。
在山间,走在小径上的狗狗小熊,虽然他不说话但是那凝视的深情双眼,让我感受人与狗之间的深深系连与陪伴,如此珍贵。在山间,月色湛然明亮,颇有“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的清净。我喜欢和喜欢的家人友朋,在大自然里自在地笑着,相对而坐,静静喝杯武夷岩茶“不用问”,让茶香温润舌底与心间,即使微笑不说话,都是生命弥足珍贵的记忆。
人真正需要的真的不多。拥有空气,阳光,食物,水,足够让我们生存。拥有健康,足够构成感恩的理由。拥有爱,感恩,坦诚,足够让我们得到快乐。师法自然,恬安淡泊,在山林或者城市,宁静.简单而满足,只需放心地踩着踏实的步伐,遇见纯净的自己。
能够用音乐与茶道陪伴大学生成长,是教育过程很珍贵的礼物。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请您把文章分享给更多朋友
关注平台收听未来,查看历史消息分享更多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