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古琴的和美与中正

[复制链接]
查看7852 | 回复0 | 2022-10-25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文共5523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 2022“有礼了!中国”非遗国礼活态传承之旅,第二站来到扬州,探访“四艺之首”——古琴艺术。
  • 古人云:“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方可达到中正平和、和则生美之境界。“中正平和”是古琴的最高审美,是中国传统德性修养的最高标准,亦是奠定五粮液“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经典风格的基础。
  • 当五粮美酒遇上中华礼文化的载道之器——古琴,是传统又潮流的文化惊喜,亦是中华千年和美华章的再续,也是以酒为礼,以琴为乐,希冀礼乐相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文|李若瑄编辑|杨嘉敏

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操》•蔡邕•东汉
古琴在中国传承的历史十分悠久,传说伏羲在巡查西山桐林时,看到桐林里霞光万丈,瑞气千条,有两只凤凰降落在其中最大的一株梧桐树上,接受百鸟朝拜。伏羲将那株梧桐砍伐后,以三三之数截为三段,以指扣之,发现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唯有中段清浊相济,恰到好处,伏羲便取中段制作了天地间的第一把琴。

38f1e7789827d9881115387cf7a7356a.jpg

伏羲制琴固然是神话传说,但古琴流传至今已有三四千年却是不争的事实。从先秦时期沟通天地的礼器,到后世文人士子修身养性的道器,古琴始终在中国传统礼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c7cd35c380200f03a7befc9717a29084.png

扬州,古称广陵,运河文脉的起点,无数中华民族之声在此奏响。生长于此的马维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学琴三十余年,斫琴二十余载,朝夕相对,多年浸染,已臻琴意相通之境,对于古琴有着自己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大音希声:古琴的和美与中正点击观看《有礼了!中国》第二集:古琴艺术
五粮液携手南方周末开展的2022“有礼了!中国”非遗国礼活态传承之旅,第二站来到扬州,探访“四艺之首”——古琴艺术。
古人云:“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方可达到中正平和、和则生美之境界。“中正平和”是古琴的最高审美,是中国传统德性修养的最高标准,亦是奠定五粮液“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经典风格的基础。当五粮美酒遇上中华礼文化的载道之器——古琴,是传统又潮流的文化惊喜,亦是中华千年和美华章的再续,也是以酒为礼,以琴为乐,希冀礼乐相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9640a2f2a0d9c2152ddcd89f26a31b0d.png

1
琴,载道之器
中国文明的核心由“礼”和“乐”两部分构成,所谓“礼”,指人行为的雅化、典礼艺术和礼仪美术;所谓“乐”,则包括诗、乐和舞,其中的“乐”便是指音乐。昔年商人造鬯酒以行祭祀天地之礼,周公将秬鬯纳为“九命”礼仪之一,制礼作乐,从道德和美学层面出发,以礼乐思想教化人民和形成治国方略,一部《周礼》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关于国家的审美理想,其向上直指的最高目标便是天、地、人和谐的状态,即“中正平和”。然而“礼”和“乐”是无形的,需要有载体呈现,于是便有了“器”。《易传·系辞上》说“制器尚象”,孔子说“器以藏礼”,意思是仿天地自然之运转形态于器,观之以生发世界观和对人本性的认识,从而使国家和个人达到秩序与和谐的状态。器分“乐器”和“礼器”,乐器有钟、磬、敔、柷等,礼器则包括酒器、食器、水器、玉器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说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17ffb54d0436c84ba67da0fe43e8cdc5.png

在器之中,古琴兼备“礼”“乐”双重身份,最能体现天人合一。“古琴似人,有头、有项、有肩、有腰,有着人类的韵律美,但它同时又包罗着天地的节律,琴首圆象天,琴尾平法地,琴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琴初为五弦,代表五行……因此我们才说古琴之道在于‘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马维衡介绍,“古琴在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渐渐与文人相结合,从治国之道转化为士人个体化的修身之学,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充实,不但融入了各个朝代文人的哲理形态,还融入了儒、释、道三家的精髓,最终形成古琴的最高审美——中正平和。”

09a220738ffa23ed666cd8740abbf224.png

中正平和不仅是古琴的最高审美,也是古代文人对自身德性修养的最高要求,儒家讲“中和”“乐仁统一”,道家讲“自然”“希声”,佛家讲“明心见性”,三者融汇于古琴,亦是和合的过程。古琴的真意不在于技巧和悦人,而在于心境和悦己,天人合一是琴家终身所求的境界。中正平和在琴是“清雅和润,静远淡逸”,在人是“修齐治平,兼善天下”,在国则是“和谐社会,礼乐文明”。“古琴也分流派,其萌芽出现于唐代。古琴的流派以地域划分,如虞山、广陵、金陵、川、闽、浙、鲁等,因各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乃至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一致,形成了不同的琴派风格。”扬州地处运河起点、南北交汇之地,各地文化和人物荟聚于此,往往形成一种激荡和交流,投射在琴风上,便使得广陵琴派既有北派的刚健之气,又具南派的柔和之情,两相融合,形成“音随意走,意与妙和”的艺术风格,其创始人琴家徐常遇编著的《澄鉴堂琴谱》被时人称为“其指法探微泄奥,极古人所未尽,学者当之为广陵宗派,与熟派并称焉”,评价可谓高矣。

04cd78143a2eaae58c31994d59791f44.png

三百余年来,广陵琴派薪火相传,有僧俗两个分支,知名琴家层出不穷,并形成了广为流传且影响深远的五部琴谱——“广陵五谱”,录入琴曲数十首,尤以《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龙翔操》《广陵散》《樵歌》《昭君》等最为著名,堪称广陵琴派经典琴曲。

e8471c7a85481cdddd1a3cb258992b4e.png

“有著名的琴谱、有著名的琴曲、有著名的琴家,这是一个流派形成的重要因素。广陵琴派能够成为清代以来影响力巨大的琴派,离不开历代琴家的努力,这并不是偶然的。”马维衡总结道。

2
授琴:发元音以正心,观天地以入琴
马维衡始终记得自己初学琴时的往事。他的启蒙恩师广陵琴派琴家胡兰,每日让他到家里喝茶、聊天、观琴,但迟迟不教他具体弹奏技巧,这让马维衡十分着急。他后来忍不住问老师为何不授琴,老师答曰:岂非一直在授琴乎?马维衡顿悟,知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于潜移默化间陶冶其性情、增长其修养,正心诚意之后方能领略古琴真谛。习琴不同于学习其他乐器,重视心性甚于技法。

6a1eee57e4c9ee863d84d46f048a0106.jpg

所谓“琴品如人品”,琴声固然在潜移默化中温养着个人的德性修养,而个人的文化学养亦会反映于琴声,形成极具个人印记的琴意。提升个人学养第一靠读书。马维衡在恩师的引导下养成了好读的习惯,多年来手不释卷,书法、绘画、美学、戏曲、营造、金石等均有涉猎,他从书中汲取的养分,最终都圆融于他的琴意之中。提升个人学养第二靠观察。老师曾告诉马维衡,琴音乃天地元音,包罗万象万物,学琴要留心观察,将自然百态和人文世相化为己用。广陵派一个特有的传承方法叫做唱弦法,就是老师在教授学生指法的时候,用扬州方言唱出来,扬州方言有弹性、有跌宕,这种味道被融入琴曲,就形成了广陵琴派跌宕的特征。又比如扬州菜讲究本味,将食材原味发挥到极致,广陵琴派也善于将琴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发挥到极致。“像《平沙落雁》注重留白与淡雅,在众多琴派中最为写意;而《龙翔操》则凸显了龙吟的金石之音和飞龙在天的强烈感觉。”马维衡年轻时曾拜昆曲名家洪雪飞、马玉森学习昆曲,他后来将昆曲唱腔委婉、细腻运用到弹奏技法和琴曲意境中,在继承广陵派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个人独有的琴韵。
3
抚琴与斫琴:音随意转,神形皆和
历来乐器演奏与制作总是分开的,唯琴家抚琴日久,大多会动斫琴的念头,这是古琴又一独有特征。
古琴本身即是融乐器、漆器、材质、诗词、书法、印章、篆刻为一体的艺术品,对斫琴人的要求很高,除了在技术层面要懂木材学、声学、木工技术、髹漆工艺,还要在文化层面懂得音律学、历史学、考古学以及诗词绘画与篆刻,然后将两者统摄于斫琴人的思想和审美之下。“古琴可以记录斫琴师个人的审美、思想、感受等动态过程,造就一张古琴的精气神。一张琴如果没有弹琴人参与制作,音、形、意都不能说美。技工斫琴乃是物,琴家斫琴乃是灵,其中有一种栩栩的活态,这样的琴是独一无二的。”

6a4dfde38bf39b95f41ee39f75142a21.jpg

“很多古代的艺术品为什么好?是因为它有生命感,经典、日久弥新。”马维衡斫制的古琴,以造型古朴端庄、音色松透圆润著称,被誉为“马琴”。2002年,马维衡被中国乐器协会授予中国斫琴名师称号,与北京斫琴名家王鹏并称“北王南马”。

4
琴与酒:中正平和,由和至美

马维衡身着长衫,端坐在琴桌前,凝神静气,双手虚拂琴弦,引而不发,准备弹奏一曲《酒狂》。传说魏晋名士阮籍因朝政混乱,隐居山林,终日饮酒弹琴,吟诗长啸自娱,作《酒狂》以托酒言志。酒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中,亦占有很高地位。

酒之所以成为礼,不仅在于其能畅达天地,更重要的是它本身蕴含着天人合一、致中和的道理。酒积聚百谷精华酝酿而成,犹如圣人集众善于一身,汇众智于一体,这便是“和”。天地和,万物育,方有美酒产出。西汉大儒董仲舒注意到天地感应于万物、万物感应于美酒的现象,逐步形成了酒德思想,从个人修养、政治和哲学三个层面归纳为“酒以立身”“酒以成礼”和“酒以养德”,层层递进而直抵“和”之内核,恰恰能与古琴之道形成一一对应。古来琴家时常以酒入琴,《酒狂》就是其中的经典。此曲采用6/8节拍令琴曲跌宕多变,但狂而不乱,虽行癫而心正,其内核正是“中正”。中正即和谐,是各方力量和矛盾的平衡点。

86779eb0cea0eb461bd91cd838315219.jpg
“中国文人饮酒讲究小酌,微醺居酩酊与清醒之间,是中间态,也是最佳状态。我的老师林友仁先生喜欢饮酒,抚琴时,常常在琴桌置一小杯酒,弹完一段,浅抿一口,放下酒杯继续弹,弹弹停停,酒尽曲终,尽兴而止。微醺时人整体放松,但精神却十分活跃,很容易进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状态,就如李白讲的‘俱怀逸兴壮思飞’,千古名篇佳作往往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什么叫‘由和至美’?这便是。”
《神人畅》传说是尧帝的酬神之作,描绘了神人共舞、神圣熙和的场景,是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体现。马维衡将《神人畅》改编为琴鼓合奏,他与学生张为抚琴,其子马天驰击鼓。随着低沉厚重的鼓声响起,听众不知不觉间便被拉入了那个远古的时空——神与人共舞于同一个空间,人向神祈祷,神回应着人,构成了一种畅达天地、天人互感的盛大场景。

0f76fb6b48745e41106da012636b447f.png

如果说《神人畅》展现的是“天人之和”,那么古琴小提琴合奏的《卧龙吟》所表达的便是“和而不同”的中庸智慧,不偏不倚,中正平和,不走极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古琴和小提琴是两种不同体系的乐器,两者音高大概相差10-20个音分。那么怎么处理呢?答案是互相‘就’——古琴上调一些,小提琴下调一些。例如我们将调子定在F调,古琴和小提琴要反复进行对比调校,最后达到一个双方都舒适的状态。”张为口中的调校过程,其实就是“致中和”的过程。

07b0ac539d71bb196bdfcb2b75918e07.jpg

中庸并非居于一点永久不变,而是灵活地根据时机进行调整,使各方矛盾和力量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换句话说,中正平和是一种包容与调和,以变达到不变,使万事万物处于动态的平衡与和谐状态。譬如古琴有五弦,弦发五音,要弹奏出和谐优美的琴曲,必须对琴弦进行调节,使五音和谐共鸣。西方的交响乐亦是动态平衡概念的直观体现,随着旋律的延展,各种乐器不停地加入或退出,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音乐整体呈现的是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就是不同乐器相互包容、配合与协调的结果。

63055142f8b8efccae182d565dc275ae.png

意大利十五世纪的建筑家阿柏蒂说,“美是各部分之谐合”。旋律之所以动人,美酒之所以醇厚,是因为它们的各部分虽然多元参差,但最终归于和谐统一的整体。中国传统白酒因酿造原料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口感风味,如高粱产酒清香味正,大米产酒醇和甘香,糯米产酒纯甜味浓,小麦产酒曲香悠长,玉米产酒味香冲鼻……
为了撷取众味之长,早在唐代,以善酿闻名的宜宾先民便已创制出多粮酿造技艺,历经宋元至清代,形成了“荞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两成,川南红粮凑足数,地窖发酵天锅蒸”的陈氏秘方。现代五粮液便是在陈氏秘方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改进五种粮食比例而酿成,既使五粮合而为一,又保留了不同的风味特征,最后共同构建出“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风格。

603d620f7c71a4e40eaf6d7661625e2f.png

酿酒是一项由自然和人工共同作用的、囊括物理和生物化学的系统性工程,空气、土壤、水源、温湿度、微生物等都对其发挥着作用,本身就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彼此协调而形成动态平衡的过程。因此,即便以相同工艺从同一窖池酿造而成的酒,每次都有些微差异,需要通过勾调工艺使之达到平和稳定。勾调遵循的是中国传统“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五粮液首创“以酒调酒”的勾调工艺,在不添加其他任何非自然固态发酵产生的外来物质前提下,将不同车间、不同窖池、不同窖龄、不同酒龄、不同级别、不同酒度、不同个性特征的基础酒按照酒体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以不同的比例进行组合与调味,保证并稳定五粮液各味谐调又恰到好处的酒体风格,使之臻于和美中正之境。这,何尝不是一种“致中和”呢?

5a84a69b664f392fe2c09ee0af256289.png


5
“五”:和美哲学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五”是一个中庸之数,古人将其视为全数,用来归纳宇宙万象。例如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本源是“五行”,五行上投射于天是“五星”,下投射于地是“五方”,观照于人则构成礼制的“五礼”“五典”“五刑”“五服”。目之所见是“五色”,耳之所闻是“五音”,身之所受有“五感”;食有“五谷”,味有“五味”,内为“五脏”,外为“五官”……在中国人的哲学世界里,“五”无处不在。

8badafab6cebf1cbda08b41457f6e33d.png

为何“五”如此受中国人的青睐?这要从它的本义说起。按《说文解字》“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指阴阳之气在天地之间交错。“五”是中国传统和美哲学的载体,琴有宫商角徵羽,谓之五音,五音齐发,可使神人畅达;酒有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麦,谓之五粮,五粮酿造,方能醇香甘美。过少不至,过犹不及,会于中和,斯为和美——作为继承和发扬“中和之美”的五粮液,处处闪耀着与“五”相关的古代智慧与哲思的辉光。以五种粮食为原料,依五行之理,集一方水土的自然与人文精华,经种、酿、选、陈、调五道工序酿造而成的五粮液,在酿造过程中各种元素不断转化,从部分到整体,从分散到融合,始终贯彻着以“和美”为主旨的哲学审美,并具体呈现于一杯色香味形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美酒之中,成为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物象。

977e244a660940cc7cf9b1679d6245d2.jpg

一杯五粮液,既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圆融,又包含着“和而不同”的宽容,还内含“以和为贵”的礼乐之美。先秦的僰人酿酒以祭天祷地,北宋的黄庭坚曲水流觞,以诗酒意趣将文化之美流布于宜宾,无不表达着“天人合一”“由和至美”的中庸之道。

b0d139f3819ae31be65394d6707af2f2.jpg

而今,在民族复兴、大国崛起、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五粮液更是以“弘扬历史传承,共酿和美生活”为使命,对中国传统和美文化进行创新表达,向世界传递“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思想。“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以酒为礼,以琴为乐,礼乐相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国浓香,盛世华彩。
文章转自公众号【 南方周末】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请您把文章分享给更多朋友
关注平台收听未来,查看历史消息分享更多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