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可以观风教,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

[复制链接]
查看1356 | 回复0 | 2024-7-17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d40c9672a229c96be6871980811f3dc.jpg


论弹奏古琴的修养

古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古人誉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虽然赞颂过激,但史绩记载古琴轶事,确有其感人之魅力。

如《桓潭新论·琴道篇》所载雍门用弹琴能使孟尝君伤感;《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司马相如以琴传情与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相爱的故事;唐薛易简著《琴诀》中,把古琴的作用概称:「可以观风教、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等。使人闻之,无不对古琴产生敬慕的感情。但是,古琴的这种艺术魅力的产生,是致力于琴学者,经过积年的勤学苦练,揣研,洞察琴曲意境,以自己的内涵修养通过熟练的技艺综合发挥的结晶,不是每个弹琴人都能够表达的艺术修养。

我国几千年来把古琴视为能登大雅之堂的一种乐器。所以研究古琴艺术和撰写古琴论著的人颇多,如:刘向(西元前79年~前8年)著《说苑·修文篇》、薛易简(西元725年左右~800年左右)著《琴诀》、冷谦(西元1268~1408左右)著《琴声十六法》、朱权(西元1378~1448年)著《太音大全集·抚琴论》以及徐祺(1580年左右~1650左右)著《奚山琴况》等等。绝大部分都是论述古琴美学、操缦规范、格言、艺术风格。

由于前人用词简练,陈述含蓄,加上神思神往的渲染,如,明朝朱权在《太音大全集》里曾这样说:「传云,琴瑟虽有妙音,而无妙指,终不能发甚哉,指法之难也。」他仅说一个指法难,究竞难在何处,如何去克服难的指法而得妙音没有深入说下去,后人弹琴也只能心领神会了。

又如:《奚山琴况》论述弹奏古琴的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园、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虽然对每况都作了详尽的阐述,如在「细」中,他总结了初学琴者弹起琴来就手指忙个不停,生怕前后音接不上,想延长节拍自己控制不了,就难做到细,存在的问题是分析的很实际,但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末深入下去,对普及古琴,帮助今人学习古琴究竟应该怎样才能学好古琴仍然跳不出「难以理解」的困境,加上有些论述比较抽象,繁琐、重复。给学琴者更产生「高不可攀」的思想。为此,笔者根据几十年业余教授古琴的体会,总结学琴人容易产生的问题,浅谈几点弹奏古琴的修养。

28ad3872f9622f65bbf8d77b6080e21b.jpg

弹奏古琴的「超前感」修养

了解古琴和弹奏古琴的人都有这样的同感,即认为弹奏一首琴曲不难,如果将琴曲的意境有感情的表达出来确非易事。往往弹奏者只知按指法拨弄琴弦,结果手与愿违,音非意合,干巴巴的使人听之乏味。

音乐是一种艺术语言,它是通过艺术处理的音响,表达作者思维与向往的感情,这就是「意境」的本质。所以,凡弹奏一首琴曲,必先了解曲情内容,弹奏时将自己激发出来的感情与琴曲必须表现的感情融汇起来,这是首要条件。但是,仅有内在感情条件,而表现形式上不能够手随意走、意与妙合,也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因此,弹奏技巧也很重要。

古琴弹奏左右手指法有一百多种,堪称指法丰富,表现力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乐器。正因为它指法多而细,很容易使弹奏者顾此失彼。即:注意了指法,忘记了节拍,注意了指法与节拍,忘记了弦数与音位,还要掌握音准和轻、重、徐、疾,若想把琴曲的感情处理好确非易事。所以说:「古琴易学难记、易学难精」。那么,如何在感情与表现方法上进行结合,弹奏出美妙的琴曲,就存在一个「超前感」的问题。

超前感内容很广泛,必须从弹奏准备到弹奏结束来谈:
准备时的超前感

前人传授学生琴艺,首先强调一个「品字」,就是衣冠要整齐,坐势要正确,必须静下来,等气沉丹田后方可操琴。其实这种要求并不苛刻,因为衣冠不整有碍外观和指法运动;坐势不妥有碍左、右手的配合;心不静意境就发挥不出来;气不顺则无法控制气势。除此外,为使起音不紊,使弹奏流畅,还必须在未开指弹奏前,头脑里先要起音,就好比唱歌起音定调一样,这样做的好处是:1.可使思想集中心静下来。2.帮助激发感情,3.心中有音有备无患。虽然道理很简单,对弹奏者也是一种必要的艺术修养。

意通三会

意通三会是处理音与音之间协调关系的一种超前修养。乐曲每一小节(句),音与音之间都有强弱之分,和声的两音也有主次之别,这是普通常识,意通三会就是弹奏时必须掌握三个音,即:第一个音过去后要在头脑里回荡,在发第二个音时要考虑与前一个音的承前关系,用什么样的力度,同时还要考虑第三个音的超前准备(思想上和指法上的准备)。它好比绘画一样,先有意,后有笔,这样才能画出符合自己主观意想的作品。

古云:「吴道子画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意通三会」的修养是内在感情借指法表现出来的一种重要形式,不理解这一点就很难弹奏出符合自己追求的「意境」感情的琴曲。

4a364a78f5a87277c69be74fe76b0c43.jpg

乐曲整体中的超前感

每首乐曲都有它的主题思想,全曲音乐中又有表现主题思想的主要部分,主题乐段必须要有其它乐段来托衬。如果弹秦琴曲处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没有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那么就无法突出主题。因之,弹奏乐曲的整体观念是必不可无的。处理好承前继后的关系,也必须有一个「超前感」,方能弹奏出完整的好琴曲。

「超前感」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它是弹奏人体质、气质、技法等修养融汇为一体的结晶。好比书法家写字一样,无论写正楷、行书、草书、运笔快、慢都能掌握书写规律,所以一篇字写出来都能气运贯通、一气呵成。练习书法要多渎、多看、多写、学习得法自然久练成钢。弹奏古琴则应多听、多弹、多学、多想、培养情操,旷日持久必达妙境。

培养「超前感」除勤学苦练外,默唱旋律也是一种好方法。就是当老师教弹时,跟着老师弹秦的旋律默唱、默记,自己练习时,重复默记的旋律让自己的指法跟着旋律的节拍运动,开始指法跟不上或按不实都勿顾虑,可以由慢入调,熟练后自然音就铿锵坚实。但是,往往有的学琴人说自己嗓子不好或不会唱歇,不愿唱(包括默唱),其实它与演唱要求不一样不是要求唱的好听、动人,唱不好能够跟着旋律哼也可以。这是一种手随音走,锻练发挥内在感情的正确学习方法。天长日久自然养成心手相应,意与妙合,切不可只顾指法,头脑里没有音作规范,养成习惯,必入岐途。有的人弹奏一辈子古琴行家评他「不会弹奏」,不能正确掌握学琴方法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老师的正确教学方法也是重要原因。因此「超前感」的修养是弹奏古琴者必备素质,是发挥内在感情使弹奏表里结合的连心锁。




3a6446ab2238a9ba68c0bfde1161f32e.png


1c7938b3d5e3046c589d3d4f37190d08.jpg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请您把文章分享给更多朋友
关注平台收听未来,查看历史消息分享更多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