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五十余位会员在韩杰会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在圣佳艺术馆举办的“静观众妙——春雷琴室藏珍特展”。会员们近距离地观赏和品鉴了本次展出的十一床郑珉中先生藏琴,分别是唐代 “春雷” 、 “云和” 、宋代 “雪夜钟”、“龙门风雨”、“人籁” 、明代 “元音古澹” 、 “巨壑秋” 、 “雪夜冰” 、“奔雷” 琴,和民国杨宗稷先生斫琴和郑珉中先生亲斫的仿“九霄环佩”琴。与这些藏琴一同展出的还有大量郑先生及夫人毓岚、父亲郑言和岳父溥雪斋先生的书画篆刻作品和收藏品。会员们在赞叹这些藏品文笔秀丽、气质高雅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人卓越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艺术生活,使大家对郑珉中先生所秉持的 “全面传承古琴文化” 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 ![]() 参观展览后,大家汇聚一堂,召开现场座谈会。会员们纷纷对郑珉中先生的艺术成就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韩杰会长: 郑珉中先生是当代著名古琴大家,他对古琴艺术,特别是古琴深厚的文化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他以毕生精力构建的古琴鉴定体系、对唐琴“九霄环佩”的深度研究,以及亲斫实践中展现的“古法新传”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琴学遗产。此次展览的多床名琴、文人书画与郑先生相关藏品并置,正是要让大家直观看到——古琴从来不是孤立的器物,而是与历史文献、书画共生的文化载体。 ![]() 邸聆桐:郑珉中先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琴家和学者,他从管平湖先生那里不仅继承了包括琴学思想,指法要领,气息运用、乐曲处理、意境表达在内的完整的琴学体系。同时他也是管平湖先生打谱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亲历者,继承了管先生实证和实践的学术精神。同时,他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专家,长期致力于古代书画,瓷器,文玩杂项以及古琴的鉴定和研究工作,使他的古琴艺术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学者气息和史学深度。可以说郑先生对于古琴的理解已经是超越了单纯的音乐层面,而融入了历史,制造工艺,审美等多个维度。郑先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首次提出了用标准器鉴定古琴的方法,即通过故宫的四张唐琴以及私人藏家手中的一些唐琴实物为例,构建起一个唐琴的演变谱系,通过琴式造型的变化包括尺寸,比例,工艺特点形成研究的框架和断代方法,使当今对古琴的研究和鉴定法从凭借经验的方式演变成了依据科学的方式。郑先生儒雅的学者风范,文人气息、传统守正学术精神以及谦逊温和的为人,使他的艺术人生本身就构成了一首和协的乐章。今天我们纪念郑珉中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这些学术遗产和人格魅力。 ![]() 姚刚:很遗憾我没有缘分跟郑珉中先生有直接的交集,第一次了解先生是从一本叫《近世古琴逸话》的书中,书里讲到他与管平湖先生结缘学琴的故事。当时我出于对管平湖先生的崇拜,就想通过郑珉中先生的演奏视频一窥管派手法。于是搜到一个郑先生弹奏《平沙落雁》的视频,那个视频给我很大冲击,因为郑先生的演奏是在一个推杯换盏,嘈杂喧闹的场合,但郑先生的演奏仍然是气定神闲,风度得体,这对于一般修养的人真的很难做到,非常的了不起。后来,我跟着先生的视频学了《归去来辞》和《水仙操》两曲,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这是先生的文化遗产带给我最直接的获益。随着对郑珉中先生的了解加深,更加感到先生艺术成就的高伟。他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研究过很多真正的古琴,从而制定了唐琴的标准器,并以标准器对比断代这种科学的鉴定方式,去全国各地博物馆对唐琴进行鉴定和普查。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对一张琴的鉴定,会进行很多次,只要有了新的资料和鉴定线索,他就会反复的论证鉴定结果。甚至有一次他在二鉴时推翻了自己之前的鉴定结果,这种严谨求实的精神使我对郑珉中先生更加敬佩。今天我参观这个展厅以后,有些不一样的感受,先生收藏的琴只占一小部分,而更大的篇幅是字画印章等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没有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是感受到他和岳父溥雪斋先生、父亲郑言先生、以及夫人毓岚先生两代人的生活气息,他们并非追求把自己塑造成高不可攀的艺术家,而是将琴诗书画等艺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这种文化生活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年底琴研会计划要编印内部资料《京华琴刊》,琴刊的内容除了包括琴会的工作动态、学术论文外,还会留下很大的一部分给咱们会员,希望大家可以多多供稿,生活随笔、弹琴感受,或诗,或画,或书法篆刻,只要跟琴相关的都可以,向前辈先生们学习,展现和提高咱们新一代琴人的文化底蕴和素养。 ![]() 邱丽晔:“琴书合璧,见文人风骨”,此次特展最动人之处,在于它展现了古琴文化的完整脉络。2016年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的 “太古遗韵——中国古琴文化大展” 除了展出了史上著名的铁琴之一“金声”外,还展出了大量的古琴文献,其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珍贵典籍明杨抡版的《太古遗音》与郑珉中先生有着深厚的渊源。这部典籍由琴研会吴寒副会长整理主编再版发行,此书的封面题字正是出自郑珉中先生之手,先生对古代文献保护工作的深切重视与躬身践行,是他厚重的学术底蕴与人文温度的体现,使典籍背后的文化价值与先生的治学精神得以生动彰显。古琴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我们每一位琴人“静与古会”的体悟,与“推陈出新”的践行,共传太古音。行走于庄严伫立的“春雷”“云和”等诸琴前仿佛穿越千年尘烟,它们再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生活”在琴人间的精神载体,每一道断纹都是时光的琴音,与历代琴人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对话,更深领悟 “琴为书魂,书为琴脉” 的真谛。这份浸润着墨香的琴道感悟,愿与诸位共享。先生在世时我们是相隔不到200米的近邻,每每回忆起往昔与先生及家人交集的点滴都内心满满的温暖和崇敬,先生一生践行着“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的文人观,先生的和蔼可亲、高风亮节都是对我们后辈的激励。 ![]() 白依墨:今天参观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传统琴人的文化素质不只在琴的演奏上,还包括琴学、琴的鉴定、琴的斫制以及书画、篆刻等等。今天我是第一次看见春雷琴,但它曾与我也算有过缘分。我写过一个琴剧《运河琴缘》,这个剧里我引用了这张琴传承中的一个片段。它从唐代一直传到宋徽宗的万琴堂,后又跟着金章宗进入到坟墓里,最后被元代的大汗得到赐给了耶律楚材,耶律楚材送给了他的老师万松老人,而万松老人最后又还给了耶律楚才的儿子耶律铸,直到近代汪孟舒先生、后来到了郑珉中先生手中。这张琴经历了这么多历史名人之手,他们共同塑造了春雷琴的神话,今天看到这张琴我觉得特别的激动。还有看到溥雪斋先生的书画作品也很激动。他曾经在辅仁大学教过学,还曾经给我的美术史的老师曾佑和先生做过媒,促成了这一段姻缘。曾老师给我讲过很多关于溥雪斋先生给他们教书画的故事,今天看到溥雪斋先生的作品倍感亲切。还有就是郑珉中先生无论是弹琴,还是古琴的制作,古琴文献资料的研究,还有他的书法作品和刻章作品都非常的使我敬佩。尤其是看到他和夫人合作的画作,令我对传统的文人生活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 刘政宏:看过展览后感觉郑老先生有贵气,不是贵族气,而是这个书法作品、印章作品感觉特别充实,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状态,那怎么老先生做了这么多事情呢?我们怎么能从精神上跟郑老更接近一些呢?这个展我还要多来几回,多看看,使自己也养养老先生这种贵气或者说文气。 ![]() 整个座谈会气氛十分热烈,一些没有来得及发言的会员表示会后会写文章 ,发在琴研会的微信群里。最后韩杰会长总结,这次参观和座谈都使我们大家收获很大。这实际就是一次古琴文化的展示。古琴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内涵非常深厚。我们每一个琴人都应该学习郑珉中先生做一个认真研究并全面传承古琴文化遗产的琴人。我们以前曾经主办过多次古琴文化展都很成功、也很有影响力,今后我们将继续以 “琴” 为核心,联动书画、典籍等相关传统文化领域,通过更多 “观展 + 研讨”、“琴画赏析” 和演出交流活动,搭建多元交流平台,推动会员深入挖掘传统艺术的内在关联,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传承与发展。 ![]() 撰稿:邱丽晔 姚刚 摄影:杨力 鲍臣礼 审稿:韩杰 ![]()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请您把文章分享给更多朋友 关注平台收听未来,查看历史消息分享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