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馀故曲,山阳有旧邻 | 说说嵇康和《广陵散》

2021-12-12 14:57| 发布者: 琴研会| 查看: 2855| 评论: 0

摘要: 以下文章来源于古琴张子盛,作者张子盛衣履风流、车骑雍容的魏晋风度一直是中国名士的向往;竹林七贤则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与缩影;而嵇康,又走在竹林七贤的前列,称得上是名士中的领袖,风度上的翘楚。素来爱批评人的 ...

以下文章来源于古琴张子盛 ,作者张子盛


1589946751881165.jpg


衣履风流、车骑雍容的魏晋风度一直是中国名士的向往;


竹林七贤则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与缩影;
而嵇康,又走在竹林七贤的前列,称得上是名士中的领袖,风度上的翘楚。

素来爱批评人的鲁迅先生,都对嵇康大有知音之感,不但喜读嵇康的诗文,且整整花了二十三年时间去校勘《嵇康集》,嵇康所代表的竹林七贤和魏晋风度,不但令他心折,且对他的精神世界和氛围形成了一种启示和激发。

嵇康字叔夜,河南修武人,生于中国历史上极其特殊的魏晋时代。那个时代政权更替,张扬个性,整体的社会环境和风气都是放诞不羁的,嵇康就在这样的时代中长大。他少时丧父,由母亲兄长抚养成人,虽出身不显,却家承儒风,博览群书,自称以“老、庄”为师,不到二十岁,就成为当代名士,《晋书》记载说他“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魏晋浑然天成的自然和本真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据说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常以青白眼对人,嵇康的哥哥嵇喜去时,阮籍翻白眼以对,嵇喜不高兴地走了,嵇康听说了,就携琴带酒去访阮籍,阮籍大悦,乃见青眼,后世遂留下了青眼有加这样一个成语。



《世说新语•容止》和《晋书》中都记载了嵇康的外貌和风度: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


1589946791980804.jpg


说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涛说:“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音瑰)俄若玉山之将崩。”



玉山、鹤立鸡群等等都是形容他的,7尺8寸约等于现在一米九左右,如一株亭亭的松树,应是个高瘦潇洒、面如冠玉的帅哥,来到京师,被目为“神人”,因此早早就被曹操的儿子曹林看中,做了曹操孙女(一说曾孙女)长乐亭主的夫婿。

他不但风度仪表过人,而且才华出众,博综技艺之外,最大的爱好是弹琴和打铁。这两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关的爱好,嵇康却乐此不疲,他在家中柳树下建了铁匠炉子,竹林七贤中的向秀则在旁边为他拉风箱,而且他们不打兵器,专打锄头菜刀等农具,有时还免费送给邻居,这般的我行我素旁若无人,若放在现代,必是吸粉无数的大V博主。

除打铁外,嵇康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弹琴,他于琴之一道,是当之无愧的大师。嵇康日常随身,总是携带着一张古琴,他觉得琴音如风,又如鸟飞过天空,爱琴到了极致,对开玩笑说要剖了他爱琴的山涛说,你要是剖了我的琴,我也不活了。他创作的《长清》、《 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 蔡氏五弄 "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也是隋代科举取士的必考内容。长日闲来无事,他就坐在树下自弹自乐,常引来观者无数,听着他的琴声,看着他的风姿,如痴如醉。


他的诗与琴也如其人,“凌厉中原,顾盼生姿”,所以不但折服了后世包括鲁迅在内的无数中国文人,写了《从前慢》的木心还认为嵇康的诗“几乎是中国唯一阳刚的诗……嵇康的这种阳刚是内在的、天生的。”



也因此,他才能成为名士的领军人物。当年竹林之中,琴声、长啸、狂笑、谈玄论道之声不绝,可以说是后世百千年来文人的仰止高山,可以说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但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纯粹不羁、注重本真的性格也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司马氏招他出仕,山涛推荐他做官,结果他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说自己“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不肯站队、不肯参与,独立特行、固守本心的清白,嵇康因此得罪了当权的司马昭和小人钟会,被诬谋反下狱,消息一传出,顿时物议沸腾,数千名太学生上街游行示威,要求还嵇康清白,洛阳士子纷纷到朝廷衙门请愿,要求和嵇康一起坐牢,外地的读书人则络绎不绝打了鸡血一般骑马坐车赶往洛阳声援嵇康,场面之盛大、群情之激愤把司马昭吓坏了,作为当权者,最怕的就是影响力如此之大的人才却不能为己所用,也因此,反而坚定了司马昭必除嵇康的决心。



1589946838243339.jpg


后世每一提起便扼腕叹息的,是在公元262年的一个秋日,天高云淡,洛阳东市却充满了肃杀之气,嵇康身披枷锁,被押上了刑场。台下群情汹涌,无数人高喊着嵇康的名字。即将赴死的嵇康神情自若,看天时尚早,索琴而弹,从从容容地弹了一曲《广陵散》,弹罢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刑场之下,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痛哭不已——“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中国的古琴素来是温和冲淡、清幽辽远的,而这一曲《广陵散》却“纷披灿烂,戈矛纵横”,让人听出了金戈杀伐之气,广陵散绝,绝的不仅仅是琴曲,而是中国文人的士气与精神告了一个段落。他确实做到了如自己笔下《释私论》里写的:君子要听从本心,不为外物、政治所动摇束缚,不被权利私心的欲望牵制,要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死后,竹林七贤失去了精神领袖,风流云散,阮籍曾于竹林中凭吊嵇康,对风而啸,向秀则写下了著名的《思旧赋》。

竹林七贤不在了,但是嵇康的这种本真与精神,却和琴曲《广陵散》一起,千古流传。

文天祥诗曰:“ 万里风沙知己尽,谁人会得《广陵》音?”



(视频选自“大中致和”张子盛古琴音乐会)


不是每一个人都配听广陵散。

台湾著名的美学家蒋勋在他的《孤独六讲》里提到,“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就是附庸风雅而已。”

嵇康无疑就是孤独的,当时人虽以“嵇琴阮啸”将他和阮籍并列,但其实在思想人格才华上,他都要胜过阮籍。三千太学生想要以他为师,临刑前还有人跪下求教,嵇康却还是摔了琴,宁肯让《广陵散》绝也不肯传授曲谱,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不是每一个人都配听广陵散”。轻时傲世,这就是身为竹林七贤精神领袖的一种孤独和傲气。


上面我们已经详细讲了嵇康的事迹,事实上,在公元262年司马昭杀嵇康之前,司马氏已经连杀了好几位玄学名士:公元249年,“傅粉何郎”何晏被司马昭所杀;公元254年, “四聪”之一、“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的夏侯玄被司马师所杀,一时间“名士少有全者”,这种政权高压之下的集体窒息和对于心灵自由的渴望挣扎形成的冲突越来越尖锐,到了嵇康之死变成了一种突破和爆发,而这种爆发最后以竹林七贤失去了精神领袖而风流云散为结局,如同火山喷发之后尚有炙热的余烬,此后这种精神和风度又延续了一段时间,而终至渐行渐远渐无声……



《广陵散》的传说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广陵散》,绝不仅仅只是一首琴曲、一段音乐、一种艺术,千百年来,在文人心中,它早已超越了音乐的界限,而是一种孤独、一种精神、一种象征。如果说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代表的是文人自由的意志,那么《广陵散》就是嵇康的寄托和申诉。他始终坚持本真,固守自我,把自己活成了历代文人都特别向往而始终追赶不上的样子,也把《广陵散》弹到了“绝世不可写”的地位,用现在的流行语言来说,就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1589946912117835.jpg


有鬼叫好声,嵇康邀鬼相见,鬼魂以嵇康之琴弹奏了一首《广陵散》,精妙非人间所有,嵇康就从鬼魂学了这首曲子,并发誓不再教给第二人,一人一鬼弹琴论道大为相得,天亮才洒泪而别。

鬼神之说固然不可信,《晋书》中则记载此曲谱是嵇康游历之时路遇古人所赠。是否真实已不可考。其又名《广陵止息》,许多琴友因为不知道止息的原意,从字面上理解认为是嵇康死前有慨叹广陵散绝之语,误以为止息是说从嵇康之后广陵散失传的意思,其实止息原本也是琴曲的意思。

唐代佚名的《大唐传载》中记载:“韩太保皋生知音律,尝观客弹琴为《止息》,乃叹曰:‘妙哉!嵇生之音也! 为是曲也,其当魏晋之际乎?《止息》与《广陵散》同出而异名也。其音主商,商为秋声,天将肃杀,草木摇落,其岁之晏乎?此所以为魏之季也。慢其商德与宫同音,是臣夺其君之位乎?此所以知司马氏之将篡也。广陵,维扬之地,散者流亡之谓也;扬者,武帝后之姓也。言杨后与其父骏之倾覆晋祚也。《止息》者,晋虽兴,终止息于此。其音哀愤而噍杀,操蹙而憯痛,永嘉之乱其应乎此。叔夜撰此,将贻后代知音,且避晋祸,托之鬼神,史氏非知味者,安得不传其谬也欤!’"

这段记载认为《广陵散》是嵇康假托鬼神所作,是跟《红楼梦》一样假语真言意有特指的,将他的满腔悲愤和对时世的不满都谱入弦中。到底哪种说法是真实的,我们也不用太纠结,正如诗里说的:“《广陵》故事无人知,古人不说今人疑。"但我们学弹广陵散虽然用不着考据到字酌句斟的地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对解析琴曲,弹出心声却是有莫大的益处。



元代耶律楚材也有诗曰:“清旦炷幽香,澄心弹《止息》。”由此可知,《广陵散》和《止息》或许原来便是同一首曲子,也或是两首不同的曲子,到后融合成为一首大曲。



嵇康虽然慨叹《广陵散》从此绝矣,但我们可以理解为绝的是他通过弹奏《广陵散》而发散出来的那种精神和气质,并不是说《广陵散》的琴谱真正绝了。不管是袁孝尼偷偷在窗外听嵇康弹琴而记下的曲谱,还是其他琴师所记,广陵散的琴谱并未断绝。我们前面课里介绍过的明代朱权所著的《神奇秘谱》里就记载了太古神品《广陵散》的琴曲,且是目前已知的记载最早、最完整的版本,据说朱权当时搜集到的有两版《广陵散》曲谱,他经过慎重的比较和反复的弹奏,最终才确认了这一版,现代演奏的多是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打谱的版本,王世襄先生说管先生当时足花了两年半时间才将《广陵散》由琴谱化为音乐,可见所花心血之剧。全曲共分45段,因为整首曲子有“取韩”、“含志”、“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的小标题,而琴音又充满杀伐凌厉之气,所以一般我们认为这首曲子表现的是《史记·刺客列传》和《太平御览》里记载的“聂政刺韩”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00520115204.jpg


这两本书的记载略有不同,一说聂政是为严仲子报仇刺杀韩相侠累;一说是聂政之父是个铸剑师,因为延误工期被韩王处死,聂政为父报仇才刺杀韩王,同样都是复仇,前者是“士为知己者死”——你看得起我,我就为你卖命,体现了古代的侠士精神。后者是则是父仇不报枉为人子,体现了古代的孝道。但到底聂政是为了什么去行刺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次刺杀的过程和结局。



《琴操》中记载的应该是第二种说法,聂政第一次刺杀韩王失败,逃入深山,为了报仇向仙人潜心习琴,习成后吞碳毁面,混进王宫做了琴师,趁为韩王弹奏时,拔出藏在琴里的刀,刺杀了韩王。因此,与众多冲和清淡的古琴曲截然不同的,《广陵散》是一首“纷披灿烂、戈矛纵横”、愤慨不屈、浩然激昂的大型武曲,表现了聂政刺杀时“白虹贯日”的那种炫目效果,跌宕起伏,激荡回还,我们通过琴音仿佛可以看到那一个个或弹琴长啸,或仗剑任侠的时代,那一种杀生成仁、舍身取义的侠客精神,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奋不顾身。嵇康之琴心,聂政之剑胆,赋予《广陵散》的这种气质,也正是《广陵散》之所以流传千年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金庸老先生在《笑傲江湖》中特地提到《广陵散》,也正是因为尊崇其中的侠士之气。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缺一种气质,叫嵇康与《广陵散》”呢?为什么说嵇康的诗是”中国唯一阳刚“的诗呢?《广陵散》弹奏难度之大,也差不多是到古琴弹奏的最高水平了,其弹奏时,要慢二弦,即把二弦商音降低到一弦的宫音高度,古琴中向来有一弦为君,二弦为臣的说法,因此有人认为此曲乃以臣弑君,杀伐太重,正如嵇康被押上刑场的罪名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其实这恰恰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文人那一种对强权的桀骜不驯、对自由平等独立的毕生追求和反叛,同时也暗指司马氏篡位的历史。



整首曲子从开场的紧凑、到中段的隐忍、行吟,到最后的愤慨、不屈、反抗,既是叙事,也是抒发胸臆,全曲若是完整地弹奏下来,时长足有二十多分钟,是古琴琴曲中最长的。弹奏时的那种跌宕起伏之曲调音色,令人如观公孙剑舞、如视天女散花,缤纷凌厉,世间罕有,不知不觉让人随着琴曲心潮激荡,胸中顿生豪气,慷慨激昂处,称得上是神魂具夺。这既是清幽恬淡的古琴曲中的异数,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异数。

学琴亦学人,攻琴如攻道。我们学弹《广陵散》,光学技巧是不够的。



1589946981714611.jpg



文字:张子盛
人物:七弦琴院师生
实景照片拍摄:杨峰
实景拍摄地:建安书院





琴研会尾图.png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