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柔韧且顽强地流转了三千年,最具中国古代文人气质,亦最得中国古典美学意趣,高古、清逸、淡雅。
1977年,美国发射太空船,就选用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制成金唱片,飞出了太阳系。那渺渺空空的琴音,成为了唯一飞往宇宙的中国音乐。
耳朵借给古琴,缓缓走进,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将我们拉近。几个琴音掉落,仿佛天地在说话,潜入心底,将心澄洗,清幽幽的,不小心听见自己的呼吸。琴音并不霸道,它似水,温柔地包容,留有不间断的空白,空白里听得见蝉鸣、流水、清风、人语,不小心听见了音乐的呼吸。
琴音之内,游走在琴谱,从心所欲不逾矩。琴人亦然,正襟危坐,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坦坦然抚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心怀规矩而任自由,不小心听见了技法与心法之间的呼吸。琴音之外,从《广陵散》到《捣衣》,飘荡在古今之间。从《梅花三弄》到《潇湘水云》,飘荡在天地之间,空气缓缓上升,充盈着。
回想,回响,古琴其实从来都没有“高冷”的屏障,它不过是一呼一吸,在人世间,在天地间。
呼吸·在澄心之静
想必你我都有这样奇妙的体验,琴声寥落三两声,便可感心沉了下来,云深不知归处。琴音低沉如钟,出入有无,山鸣谷应,便可知何谓中国文化,感知的空灵。古琴的音色,古朴而幽微,厚重而清亮,从不过分彰显自我的情绪,亦从不竭尽追寻某个极端。它似乎永远庄重而古雅,与它对话,非得澄清那些戏谑与杂念,难怪一听,心就缓缓有所沉静。犹记得第一次听古琴版的《卧龙吟》,全然忘记此曲为今人所作,全然忘记电视剧中所有固有的诸葛亮形象。
一时间,眼前恍惚诸葛先生在那茅庐下,对明月、对清风,抚琴吟唱,心中只有这琴,这琴又装下了整个天地。一时间,琴音之外,仿佛有个说书人,说着唱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今多少事都沉了下去,心中只是明月清风,听琴,听的是呼吸,听的是静心。
听琴人心得以澄心明净,弹琴者更尤甚。古琴泠泠七弦,却能奏出上百个音。散音中正宏远,泛音缥缈空灵,按音沉实,变化无穷。这上百个,多半是虚音,须得弹琴者雪其燥气,明心见性。古人抚琴可比今人讲究得多,如《红楼梦》八十六回有一段著名的黛玉论琴: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
看似繁复仪式其实创造了幽静的弹琴环境,给予琴人严肃感,琴不可娱玩,琴君自有其高洁。听琴也好,抚琴也罢,琴其实像一面镜子,拂去尘埃,听听内心的呼吸,静了,清了。
呼吸·在留白之简
中国古典美学,从来都是不太喜欢太“圆满”的,凡事讲究个留白。山水画中,青山隐隐处即是留白,白云深深处即是留白,水光盈盈处即是留白。古琴亦复如是,若有若无,起承转合处,皆是留白。
画家韦羲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朋友听音乐,音乐从肖邦转到古琴,朋友忽然遥指窗外,说蝉声好听,音乐也好听。其实蝉一直在外面叫,直到放了古琴,朋友才有反应。这反应很奇妙:一只耳朵听琴,同时另一只耳朵听别处,听来自四周与远方的声音。韦羲猜想,“大概因为古琴音乐的空白引入环境。古琴是声音与寂静同在,随处留空白,不似钢琴宏大的占有性,把空间都填满了。音乐生于语言,西语如珠链之延绵,和声为西方音乐构成空间感。汉语一字一音,在断断续续之间出现空白,空白给予中国音乐空间感,譬如水墨画的留白,因为空,所以无限。”
现在的大多音乐是具有“侵犯性”的,它们会攻克我们的记忆与情感,旋律节奏代入感极强,教人不能忘。古琴却恰恰相反,它更像是一种背景乐,旋律感节奏感似乎隐藏了起来,它永远留有呼吸口,允许万物进进或出出。古琴的留白并非散乱的,它似有一根细线,虽然大珠小珠落玉盘,却总会带你我去很远的地方。古琴的留白,其实是不断给音乐做减法,简化到看得见心的明净。留白,大道至简的智慧,音乐的脉动,呼吸的窗。
呼吸·从不逾矩
孔子有言,“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一段一段,甚似呼吸。奈何现在的我们常常感到不能呼吸,且不说“不惑”、“知天命”,就连“志于学”都难以心静,难以坚持,又何谈“从心所欲不逾矩”?第一次感悟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光亮,还是在古琴里。比如魏晋名士阮籍所作的《酒狂》,听上去如醉酒,晃晃荡荡,实则又有三连拍的“规矩”。阮籍看上去放浪不羁,实则又内心坚守着“士”的“规矩”。最能体会“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还是管平湖先生的《流水》。韦羲说管先生抚琴如写字,运指如行笔,一顿一挫,一撇一捺,一勾一勒。确乎如此,这首《流水》每一句、每一节几乎都是精确的节奏,但完全没有陷入规矩的规整中,听上去远近高低各不同,高逸、沉着、古雅。听过几个今人演奏的《流水》,潇洒有余,而沉稳不足,好似这“高逸”是有技巧营造出来的。
琴者 管平湖
青年人总爱追问自由是什么?大约都会犹犹豫豫地回答一句“随心所欲”。之所以会犹犹豫豫大抵是因为只没有找到“随心所欲”前的“规矩”。这“规矩”好比古琴音乐中那根隐藏的细线,时时刻刻牵引着我们去靠近理想中的自己,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来时的原点。在这条“细线”上随心所欲,才可能像管先生的《流水》一样,忽而巍巍高山,忽而涓涓细流,忽而万壑争流,忽而轻舟已过,余波未散。
这首《流水》被相继载入美国旅行者2号及旅行者1号探测器上的旅行者金唱片,飞出太阳系,成为唯一一首传播入宇宙空间的中国音乐。我想,再没有比管平湖先生的《流水》更适合飞往太空那无尽、无限、无尽藏了,那技法与心法之间的呼吸,那人生一段一段的呼吸,那不逾矩的从心所欲。
呼吸·在天地之间
琴音四起,恍惚天地在说话,这大概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最为持久、最为深远的智慧。古琴,生于天地。古琴的三种音色,即是天地人。泛音晶莹、飘忽,代表着天;按音沉实,代表着地;散音,即是原本的七个音,代表着人。七个散音,可泛,可按,变化无穷,但又万变不离其宗。天、地、人之间,不是相互牵制,而是互相成就,不是相互隔离,而是紧密互动。和而不同,最为高级的美。琴曲,大多是琴人对天地若有所思的感知。相传伯牙和成连先生学琴,三年未成,伯牙很是苦恼,老师看出他的心思。带他来东海,伯牙对着茫茫大海,海涛声汹涌澎湃,海上飞鸟悲号,远处深山郁郁。伯牙若有所思,与天地共振同频了,写出了曲调“缠绵幽咽,顿错悠扬”的《水仙操》。听完伯牙的故事,也就明白为什么《平沙落雁》中可以水天一色,鸿雁远飞,倏隐倏显,若往若来,抒逸士之胸怀。为什么《梅花三弄》里可以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清气。抚琴,亦是在天地之间。是苏轼的豁达,在悬崖间抚琴。"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童子松下伴读,琴人临悬崖而坐,气定神闲,琴音响在天地之间。是王维的空明,在竹林抚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抚琴,安抚着明月,映照在竹影间。琴与天地可亲,天地亦反赠丝丝缕缕的静语。琴认真与天地对话,天地亦尊重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琴就是这诗意本身,悠悠空空,遥遥渺渺,灵动着,往来在天、地、人之间。
很长一段时间,不解古琴其中之滋味。只觉着这是清雅之物,怕高攀不上,又怕附庸风雅。而当真正走进琴,它一点也不远,它不过是一呼一吸,生活在“此时此刻”的一呼一吸。读起明人琴作《溪山琴况》,心里中泛起细纹涟涟。作者徐上瀛每至山居深静,林木扶苏,清风入弦时抚琴,心生淡淡的喜悦不禁感慨,“吾爱此情,不絿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原来,琴的“此时此刻”教人隐去现在执拗的自己,被尘世烦扰的自己,走进如松之风、竹之雨、花之影的琴音,在天地之间徜徉。大学者陈西滢说,“伟大的作品一定可以叫我们忘记我们黑暗狭窄的房屋,破烂单薄的衣裳。”幸而闻古琴,我想,伟大的音乐一定是可以叫我们忘记有限的自我,而通向无限的天地。
琴史千年
在中国文化中,古琴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乐器,是国乐中的精粹。与其他乐器相比,古琴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音箱,不是用多块木板粘接起来,而是将整块木头挖空制作而成。由于古琴的音箱壁较厚,而且打磨较为粗糙,所以古琴的音色浑厚悠远。
从外形上看,古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有“天圆地方”之说。古琴琴面上有13个琴徽,代表一年12个月和1个闰月。此外,琴面上还镶有用以架设琴弦的硬木,叫岳山。琴底掏有大小两个音槽,大的称龙池,小的叫凤沼,这叫“有山有水有龙有凤”。古琴最初有5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关于古琴是什么人发明的,有很多传说,如伏羲、神农、黄帝、帝舜,等等。汉代著名学者蔡邕在《琴操》中说:“伏羲氏造琴。”他说伏羲看见凤凰落在梧桐树上,就用桐木仿照凤凰的身形制作了琴。《诗经》中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史记》《礼记》中则说是帝舜制作了古琴……这些都表明古琴的起源非常早。上古时期,舜弹五弦琴,歌唱南国之诗,从而治理了天下。古人把弹琴同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可见古琴在当时的地位非常高。史书记载,古琴在西周时已经存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行起来,但这些琴在形制上与现代的古琴有很大差别。现存最早的实物古琴,是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2400多年前的战国古琴,与后代古琴相比,它并不完善,但也属于比较成熟的乐器形式了。
秦代,宫廷中专设掌管音乐的机构——乐府。到了汉代,乐府进一步发展,古琴艺术也随之获得了发展,师中、司马相如就是当时十分著名的乐师。相传,司马相如听闻卓王孙有一位女儿,容貌秀丽,素爱音乐,擅长击鼓弹琴,而且文采卓然,心里十分倾慕。一次去卓家做客,司马相如借琴声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一边弹琴一边唱:“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一曲一唱,深深打动了卓文君,后来她与司马相如约定私奔。后人根据这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谱成琴曲《凤求凰》流传千古。
东汉末年,音乐修养极高的蔡邕流落江南。一个雨天,在烧火做饭的时候,突然灶膛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蔡邕急忙跑过去,快速把那根木头抽出来,仔细一看,原来那是一根上好的桐木。蔡邕精心把这根桐木加工成了琴,但琴尾仍有焦痕,于是取名为“焦尾”。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得到了更大发展。“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阮咸等都以善琴著称于世。嵇康“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洒脱与临刑前“广陵绝响”的悲壮,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东晋名士陶渊明也是一位古琴爱好者,但是他却不识音律。陶渊明的家里有一张“素琴”,但和刘禹锡《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不是一回事。刘禹锡的“素琴”可以调,说明有弦,但是陶渊明的“素琴”只是一张无弦琴。然而他每次总是“抚琴自娱”,煞有介事,自得其乐。如遇朋友聚会,他就取出无弦琴,“作抚弄状”,十分悠然自得。别人很不理解,陶渊明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果然有魏晋名士高雅、不同流俗的风度。
唐代是一个繁华富庶的时代,古琴的制作工艺也达到了高峰。制琴名家辈出,如西蜀雷氏这样的制琴世家,雷氏制作的古琴世代相传,今故宫博物院所藏“九霄环佩”琴就是雷氏佳作。
唐人善于制琴,但白居易说“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为什么唐代人不喜欢古琴呢?原因是古琴淡泊简朴,音色清纯,不太适合唐代人的口味,“古调淡无味,不称今人情”,他们更喜欢热闹响亮的羌笛和秦筝。
唐初才子陈子昂从四川来到都城长安,本想一展宏图大志,报效国家,可事与愿违,一直备受冷落。有一天,有人高价出售一张瑶琴,很多达官显贵都争相传看,却没有人买。陈子昂看了看,二话没说,花了钱袋里所有的钱把琴买下了,还对众人说:“敬请各位明日到寒舍来听琴。”第二天,果然来了很多人,陈子昂不仅没弹琴,还把琴摔了个粉碎,这时他把自己的诗文拿给大家看。众人都说:“一摔千金,必是奇人,必有奇文。”一天之内,陈子昂名满京城。宋代是古琴繁荣的时代。宋代的很多皇帝都喜欢古琴,宋徽宗时还设立了“万琴堂”。宋代文人也对古琴十分追捧,沈遵的《醉翁吟》、刘志方的《忘机》、毛敏仲的《渔歌》等都是当时十分有名的琴曲,一直流传至今。
相传苏轼家里有一张好琴,可惜一直没人能弹,因为谁都不能拨动琴弦。从苏轼祖父时起,这琴就被置之高阁了。这件事后来被苏轼知道了,他一再恳求父亲让他试一试。苏洵却有些顾虑,他想那么多行家都不能破解的秘密,自己的儿子能行吗?万一不小心把琴弄坏了,可就得不偿失了。又过了好多天,苏轼还是不肯放弃,一再请求,苏洵只好让他试一试。苏轼将琴翻来覆去观察了许久,终于发现了一个奥秘,原来是琴师为了保护珍贵的古琴,有意在上面放了一个可移动的木卡条,因为木卡条上刻绘了精美的图案,让人误以为是古琴本身的装饰,不敢移动。当苏轼小心翼翼地取下木卡条,轻轻拨动琴弦,就发出了悦耳的琴声,让全家人喜出望外。
明清时期,朝野上下爱琴成风。明代的宣宗、英宗、怀宗十分喜爱古琴,清代的康熙、乾隆、嘉庆皇帝也精于古琴。由于印刷业的进步,琴谱、琴论著述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还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古琴曲专集《神奇秘谱》,整理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曲谱。
文字谱与减字谱
在古琴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古琴谱发挥了重要作用。隋唐以前,古琴曲的教授、传播都是口传心授进行的,学生跟在老师身边,边听边学习。一旦离开老师的口传,就变成了天书,很多琴曲就会变形,甚至完全遗失。为了方便学习和记忆,汉代人开始用文字记载弹琴的指法,再把每个指法的演奏过程一一记载下来,同时也把琴曲的调名记下来,这样便成为了琴谱。当时称为“琴叙谱”,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字谱。
文字谱虽然可以将琴曲的弹奏方法记录下来,但是由于记叙冗长,一句琴曲动不动就要记上两三行文字,一首琴曲得花上很多篇幅,非常不方便记录和学习。所以在文字谱出现之后,大家觉得有必要进行改良,人们朝着两方面尝试:一方面是尝试用更简单的符号表示指法;另一方面是将文字谱简化,以免篇幅太长,阅读困难,影响学习。结果人们发现符号根本无法代替文字,还是得用文字谱,后来经过数百年的演化,慢慢发展出减字谱。
相传唐末有一个叫曹柔的人,在文字谱的基础上,通过减少汉字笔画的方法,创造了一种新的演奏符号,成为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其实,无论文字谱或减字谱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在短期内创作出来的,曹柔应该是一个集大成或整理与规范的代表性人物。如今很多琴师演奏大多用的是五线谱,除了个别修养深厚的大师外,能认识减字谱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现在存世的古代琴谱,大都是明清时期刊印流传下来的。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有150种左右,共计3000多首曲目。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梅花三弄》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古琴谱的刊印发行直接推动了古琴曲目的交流和普及。明末清初,古琴迎来了发展繁荣期,各个流派百花齐放。受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师承和传谱条件的不同,古琴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古琴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历代琴古琴形制从先秦时期沟通天地的礼器,到后世文人士子修身养性的道器,古琴始终在中国传统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赋予了非常多的象征意味——据东汉桓谭《新论-琴道》曰:“伏羲氏求良材作众乐之器,采椅桐梓漆四木,其材皆美。惟桐木干挺节疏,以桐之上稍清而无神,下根浊而不明,取中干叩之,清爽中和,神明得体,遂投长流水中,浸七七日,然后亲自斲削,以身为变,属食指中节为寸,曲肱至肘为尺,用之以齐长短广狭,而制为琴。长三尺六寸六分(约120-125cm),象期岁之日;广六寸(约20cm左右),象六合;腰广四寸,象四时;龙池八寸,通八风;凤沼四寸,达四远。(龙池和凤沼,又代表了江河湖泊。)前广后狭,象尊卑;上圆下方,象天地。徽十三,象十二月,余一徽,象闰。”
正是圣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取天地之灵气,借万物之精华创制古琴。依人身之部位来命其名,由上至下,可分为琴首、琴颈、琴肩、琴腰、琴尾等部位,琴首或圆或方,以及琴颈、琴腰内收弧度的或单或双等等处理,便使古琴有了不同的样式。
下文所述这套《宋人画历代琴式图册》每幅37.6×27.2cm,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它以水墨绘制历代帝王与古圣贤琴式31幅,它不仅仅是中国古典绘画杰作,也是一部中国古琴艺术文化简史。古人常借古琴抒怀、寄情、写境,而鼓琴时对环境的选择往往会影响心境的营造,为了鼓琴时有一种自由洒脱的心境与风度,古人多选择三种环境抚琴:一是松下抚琴,二是幽篁抚琴,三是临流抚琴。本册中多为松下抚琴或临流抚琴,画境高古淡远,让观者于高山流水之间,仿佛能听到琴声泠泠。
[释文]盘古生于太荒,莫知其始,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于是混茫始开矣,混沌之初其状如卵,日夜一周,左旋,天如卵白,地如卵黄,升降于中,天地始分,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盘古生其中,而立人极焉。
[释文]太昊宓羲氏,风姓,代燧人氏而生,蛇身人首,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见。凤立于桐,高三尺,增六寸六分,乃象其形制,以为琴。法六律六吕之会,取奇之数,索神茧为弦,修身理性,及其天真,而乐音自是兴焉。《韩诗外传》云:伏羲琴长七尺二寸,应七十二候,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二十有七,命之曰“离辉”,以通神明之况,以合天人之和,絙桑为三十六弦之瑟。轩辕纪曰:伏羲制琴,女娲和之。 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何为八绝?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释文]女娲氏,袭伏羲氏之琴,乃伏羲之妹,其末年有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故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炉灰以正滔水,于是地平天成,亦风姓木德王作笙簧,风姓相传者十五世。
[释文]炎帝,神农氏,姜姓,人身牛首,宓羲氏而立。火德王,始教耕,尝百草,有医药。削桐为琴,长三尺六寸三分,以应三光也。因制琴,以通万物而孝理者也。
《隋书》载曰:“丝之所属四,一曰琴,神农制为五弦,周文王加二弦,为七者也。”由此可见,“五弦琴”为炎帝神农氏亲手制作的第一件乐器。代表古琴有:唐代大圣遗音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池波琴等。
[释文]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子也,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生帝,是时神农世衰,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归之,蚩尤作乱,其人铜铁额,能作大雾,又作指南车擒之,遂为天子。是时会神灵于西山之中,乃驾象六龙,蚩尤在前,风伯送扫,雨师洒道,凤凰西翔于其上,大会鬼神,实有感化,故名其琴递钟,在位九十年,寿一百十有一岁。
[释文]帝尧陶唐氏,伊祈姓,帝喾子也,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都平阳,茅茨不剪,土阶三尺,有草生于庭,十五日以前日生一叶,以后日落一叶,月小尽,则一叶厌而不落,名之曰蓂荚,观之以知旬朔,理□以养情,谓之俗化,顺四时而遂天之意,察五行而合造化之妙,可谓善矣,在位七十年,寿一百岁。
[释文]帝舜有虞氏,姚姓,或曰名重华,瞽叟之子,颛顼六世孙也。父惑于后妻,爱少子象,常欲杀舜,舜尽孝悌之道,烝烝乂不格奸。尧闻之聪明,举于畎亩,妻以二女曰娥黄女英,厘降于妫汭,遂相尧摄政,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时景星出,卿云兴,百工相和而歌曰:卿云烂兮,礼漫漫兮,日月光华,千古不泯。
[释文]夏禹,姓似氏,鲧之子,黄帝之玄孙也,以司空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告厥成功之后,制琴以养性,率百官行天子事,在位二十七年,寿一百岁。
[释文]殷汤姓子氏,名履汤号也,有玄鸟之祥,而生为唐虞司徒,常于简静之间理丝桐,而合造化之妙,而行其德矣。
[释文]周文王姓姬,名昌,嗣王季位,发政施仁,作为卦下之辞,以垂世教,托于丝桐,而修令德,传之而无朽也。
[释文]周武王姓姬,名发,文王第二子,伐纣而有天下,通神明而得丝桐之妙,传曰,一戎衣而有天下。在位三年,寿九十七岁。
传说,帝舜定五弦,周文王增一(文)弦,周武王又增一(武)弦,而為七弦,至此,大略為今日所見之琴之模样。
[释文]周公名旦,有圣德,多才艺,制礼作乐,朝诸侯于明堂而乐,音由是而佳焉。
[释文]革子作,于额两月势,有清浊风雨之音,常于淮泗夜静而抚,忽有三人来,曰:我之时出商代三贤也,昔葬于此,先生之琴深得其妙矣。
《太平御览》载曰:“革子与石子文并叔愆子三人为友。以琴谒楚(成)王,会大雪,度皆不可活,二子以革子之贤并衣粮与之。革子谒王抚琴至半,悲吟不已。王问其故,革子曰:‘臣本三人,同慕大王之德,中道不幸二子冻饿而死,今二子之尸暴露未收,是以悲也。’王乃赐金百斤葬之。”
[释文]老子作琴,项直而深,有乱纹以显,当时缀七十二调,作八伯九十曲,为孔子师。
[释文]列子作,两项有峻岳之状,常游泰山,见霹雳伤桐,因取制琴,有风云雷雨之声。居郑圃四十年,人所不知,作襄陵枯鱼二曲,缀七十二小调。
列子式(见上图)为仲尼式变体,形制与仲尼式古琴十分相似,列子式在琴头部有向内收的弧线,相较于仲尼式,列子式琴头更加圆润,边角略有不同,亦在腰项处各呈方折凹入,整体外形典正清和,流畅飘逸,观琴思贤,似凭虚御风之象。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歌女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余音袅袅,久久不散。
琴以“绕梁”命名(式样见上图),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前614-前591年在位)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
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警醒,但又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于是命人用铁如意将琴碎为数段。从此,名琴“绕梁”绝响。 |
[释文]荣启期作,琴腰间为二小月形,有沉实之声。
荣启期(约前595-前500),字昌伯,春秋时隐士。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声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为乐者,何也?”期对曰:“吾乐甚多,而至者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 孔子曰:“善哉!能自宽者也。”后世常用为知足自乐之典。荣氏后人尊称荣启期为鼻祖,称堂号为三乐堂。东晋陶渊明做《饮酒》诗,有专写他的一章:“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释文]伯牙一夕泊舟于岸,见月朗风清,横琴一鼓,忽听岸上人行,其声杀伐,子期曰:吾乃知音,君子则非盗乎,闻君之琴出于广武,是以故来听之。伯牙整襟而迎,再焚香鼓之。伯牙时志在高山,子期曰:君乐于山乎?不觉意在流水。又曰:君乐于水乎?伯牙起而拜曰:真吾友也,久契不离。同事成连先生,授一伯二十调。后子期死,伯牙叹曰:微魂荡荡,何处寻,从此少知音。后遂不复鼓琴。
传说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式样见上图),也有说“号钟”琴传到了齐桓公手中。据明代林有麟《青莲舫琴雅》记载:“齐桓公使宁戚叩牛角而歌哀,公鼓号钟之琴以和之,侍者莫不涕下,命后车载以归。”“号钟”与(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蔡邕的)“焦尾”一并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释文]孔子父叔梁纥,与颜氏祷于尼山而生孔子,未生时,母见麒麟啣玉书吐于阙里,异之,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去,怀娠十二月而生。儿时嬉戏,尝陈爼豆,设礼容。长为季氏史,问礼于老子之后,而弟子稍益,进尊周之礼乐,制琴长三尺六寸四分,亦用周之尺也。
孔子一生,与古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年少时曾学琴于师襄,成年后以自己的理想研制琴式,规划制度,后人称之“仲尼式”,又称“夫子式”(见下图)。据《中国古琴珍粹》一书共录入了109张老琴,其中仲尼式便有62张;《今虞琴刊》一书所载二百余张古琴,仲尼式十占其八,可见此样式流行之甚。代表古琴有:唐代来凰琴(浙江博物馆藏),宋代辨梦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代万壑松琴、奔雷琴、海月清辉琴,明代蛾眉松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
并且,孔子作有多首琴曲,当年他与弟子周游列国,离鲁,愤而做《龟山操》;去晋,阻而作《将归操》;自卫反鲁,哀而作《幽兰操》(又名《猗兰操》)。《琴操》曰:孔子歴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隠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鼔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
[释文]晋师旷作,于中为月形,其腹内图画山水。孟子曰: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月琴之制又称“师旷式”(见上图),琴体在项腰间作圆月形,造型奇特,音韵如磬。师旷不仅音乐造诣高深,而且关心民生,以乐论政,具有高明的治国理念,后人尊之为“乐圣”。唐代“太古遗音琴”为贞观年间制造,现藏于中央音乐学院。琴身褐红,通体蛇腹龙鳞断纹;两肩圆鼓,合成满月;龙池正圆,凤沼长圆。琴体造型恢弘,庄严肃穆,凛然盛唐之风。
[释文]鲁涓子作,腰间半月形,三弦如七弦之音。常游江淮,抚弄非常俗之声,遇女抱绿绮,抚弄有神仙调引。涓子迓之,曰:妾毗陵之女也,常操《清江引》。
鲁国有师乙,善弹琴,精于音律。据《礼记·乐记》载:他与子贡探讨乐理,认为不同类型的歌适宜于不同个性的人演唱,“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
[释文]卫泰珏善鼓琴,每坐于雪中鼓之,俄有温和之至。当盛夏抚,忽西有云起,曲终,雪深三尺矣。
不知泰珏是否师涓?一个能写列代乐谱、善造新曲以取代古声的大音乐家,写有春之《离鸿》《去雁》《应苹》之歌;夏之《明晨》《焦泉》《朱华》《流金》之调;秋有《商飚》《白云》《落叶》《吹蓬》之曲;冬有《凝河》《流阴》《沉云》之操。《韩非子·十过》记述他随卫灵公赴晋的故事:途中宿濮水之上,灵公夜半闻鼓新声者,以为是鬼神,就命师涓记写下来,师涓同样也被此曲所动,便“端坐援琴,听而写之”,第二天又呆了一晚,师涓一夜未睡,边听边练习此曲,待天刚明,便演奏给卫灵公听,灵公听到正和前晚听到的一模一样。至晋,师涓为晋平公援琴鼓此曲,未终,晋国乐师师旷止之,说是商纣的“靡靡之乐”,并说“闻此声者其国必削”,因讳不可弹。“伯玉焚其乐器于九达之衢,恐后世传造焉。其歌曲湮灭,世代辽远,唯纪其篇目之大意也。”
[释文]闵子袭孔子式,两肩有掩容之意,孔子荐之于上卿,后作离洞云朝天鹤以献孔子,孔子知其有退志,后果辞归。
闵子(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以孝闻名。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释文]赵合有宝琴,曰“凤凰”,以金声玉振之材,有龙吟虎啸之声,古之烈女亦作《归凤》之操,而合于其调。
[释文]司马相如制琴,名曰“绿绮”,作《凤求凰》之操,曰:凤兮,凤兮,归故乡,翱游四海求其凰。
“绿绮”,中国四大名琴之一(式样见上图)。琴体通黑,隐隐泛着幽绿,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结合的精华。传说司马相如(前179-前118)作《玉如意赋》,梁王大悦,赐以绿绮琴。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如今,虽然司马相如的“绿绮”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它的形制却流传了下来。绿绮式琴体修长挺拔,造型肩较头宽,笔直而下,典雅俊逸,风仪玉立。
[释文]吴人有烧桐爨者,蔡邕闻火烈声,知其良材,因请制琴,果有美音,故号之曰“焦尾”。今之琴尾贴兼木者,因以为名,刻龙须于上者,取其变化也。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县(今河南尉氏)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文姬之父。蔡邕精通音律,博通经史,擅写辞赋。他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式样见上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为中国四大名琴之一。蔡邕遇害之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内库。300多年后,齐明帝萧鸾(452-498)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5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释文]晋刘安作,琴有昂藏之势,遇鬼女,授《江南春》《塞上曲》。此制有三。云和之琴于冬至之日园丘奏之。空桑之琴,于夏至之日在泽中方丘奏之。龙门之琴于宗庙奏之。所以合天地鬼神之道,故制之为三式焉。
此刘安未尝闻之也。西汉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了著名的《淮南子》,如一部百科全书。《琴史》将他列为琴人之列。《汉书》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戈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另,北宋有刘安世(1048-1125)。字器之,为司马光、吕公著推荐,历官左谏议大夫、 宝文阁侍制,后被蔡京所逐。著有《尽言集》。他曾制造七弦琴,通长123.5、宽18厘米.桐木,通体髹黑漆,露朱色漆地。琴头宽而尾窄,头端有一拱形首岳,有七孔穿七弦,并弦纽坠七个,七弦至琴尾折向琴背,系于两个对称的木纳上,琴背腹有二长方音孔(称为龙池)。琴心内阴刻篆书“刘安世造”、“毛仲翁修”、“周鲁封重修”等字。腹面阴刻行书“混沌材”、“羲皇人已杳,留此混沌材,想是初开辟,声音妙化裁,完然一太璞,解愠阜民材,不凿庄生窍,古风尚在哉!”款署“会稽黄镇仲安跋于皖江”。又阴刻行书“晋制宋修.
[释文]正合,南宋文帝元嘉年间之琴也。正合者,与天地之气相合也。怡神者,谢庄之琴也,其人七岁能文章,时称“江东独步”。
[释文]隋李疑作,于玉女腰为连珠样,彩弦,抚则有清亮之声,呼为连珠。先生作竹吟风哀松露草虫子归山乐,又缀三十六小调。
另外,隋代《琴历头簿》中的《连珠弄》相传也是他的作品。李疑擅弹刘琨的《竹吟风》《哀松露》。连珠式(见上图)所表现意境类《汉书·律历志上》所载:“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造型玲珑精巧而华美,如珠串相连,寓意杰出的人才和美好事物结合在一起。代表古琴有:唐代飞泉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代春雷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沧海龙吟琴(广东博物馆藏)等。
[释文]蕃叱利作于龙池上,广二寸,唐肃宗时进献并《文王昭君谱序》。
柳子厚记陵湘之西枯桐也,生于蛟龙伏其竅,一夕雷振为火所焚,赵道人闻知,取以为三琴,世称美欤。其词曰:惟湘之崖,惟石之危,龙之灵而伏竅,木之奇而焚,既良且异,爰合其实,赵瑶为之,赞者柳子。
明代陆延枝《说听》中亦载:“吾乡金某者,得古琴曰霹雳,携入都,介所识巨璫以献,上试其音清越。”遂得霹雳式。这是最早应用霹雳木制琴的记载。《五知斋琴谱》历代琴式注解道:“魏杨英作凤势,于两肩腰间,为飞尖势,广二寸。有霹雳声。”凤势式在制作时对造型的把握极其重要,既要俊朗清雅,又不失雄健挺拔之力,若凤凰起势之状。
一杯弹一曲 不觉夕阳沉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之一,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先秦时期,古琴高雅的身份使它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专利,追求的是恬逸、闲适、虚静和幽远的境界。除了偶尔出现在祭祀等重大典礼的场合,主要在文人雅士中流行,自娱自乐,修身养性,一般不在大庭广众之中演奏。弹琴之人还特别重视环境的优雅,因为只有在优雅的环境里,才能生动地体现出古琴“天人合一”的音乐理念。历代众多的琴曲,都特别注重心境的淡泊,因为只有在这种心境里,才能充分地表达“境由心造”的古琴真髓。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乐器,它所蕴含的哲学思辨也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音乐范畴。孔子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古琴发烧友。他不仅喜爱古琴,关于如何学琴还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孔子认为学琴不仅要学曲、学技法,更要学意、学人,也就是说学琴不光是学几首曲目,学会弹奏的技法,还必须深刻领会琴曲的含义,并通过琴曲与他人相互沟通。据说,孔子听老师演奏一首古曲,听着听着他突然从席上退下,跪在老师面前虔诚地说道:“学生似乎看见文王在弹琴啊!”老师非常惊奇,他告诉孔子:“这首古曲就是周文王谱写的,曲名就叫《文王操》。”
《文王操》历来被尊为高雅的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孔子“曲中会文王”是古琴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从此“人琴合一、人琴相通”成为历代古琴演奏者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对古人来说,古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古琴形制小巧,音量不大,传播的范围有限,因此弹奏古琴,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促膝谈心,需要选择一处比较雅致安静的环境。苏轼在《听琴》中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古琴音色纯净、幽雅,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越来越微弱,直到随风飘散。走手音是古琴特有的弹奏技巧,可以让人的思绪随着若有若无的琴音游走起伏,获得乐音之外更加广阔的联想,这就是古琴特有而微妙的弦外之音。
古人视琴为圣物,往往将其当作陶冶自身、与天地万物融合的媒介。中国古琴艺术的高妙之处是将音乐艺术与人生境界相联,一唱三叹、一波三折,让人们伴随着音乐声徜徉在更清纯、幽雅的精神世界中,唤起内心深处的思想共鸣。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请您把文章分享给更多朋友
关注平台收听未来,查看历史消息分享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