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一场极具创新色彩的“赏琴听书”非遗文化雅集在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火热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主办、对对书场承办,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琴学读书会、北京颂麟学宫清音社、北京大德悦心古琴艺术中心及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共同协办,以别出心裁的艺术融合形式,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观众对话的桥梁,为非遗艺术传承注入了全新活力。
作为国内首次将评书与古琴结合展演的创新实践,本次雅集实现了两项国家级非遗技艺的深度交融。古琴承载千年礼乐文明,以空灵悠远的音色传递东方美学;评书则凭借生动鲜活的语言魅力,让历史故事深入人心。二者结合打破了传统艺术表达的固有边界,形成了“以音传情、以语释韵”的独特模式。古琴为评书赋予艺术高度与文化底蕴,评书则让古琴文化卸下“阳春白雪”的高冷姿态,以通俗易懂的叙事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破圈传播。
活动现场采用“一曲一书”的独特形式展开。演奏古琴曲目不仅包括《流水》《潇湘水云》等传统作品,还有歌颂关羽的原创古琴曲《止戈》、借助莲花探讨人生的原创古琴曲《唐多令·莲花》,还包括琴歌形式的《卧龙吟》《蒹葭》《渔歌调》等。在悠扬琴音营造的意境中,中国首家硕士评书社团对对书场主理人、袁派评书和金陵派古琴传承人杜对对以生动幽默的评书语言,把每首琴曲背后的历史典故、文化内涵娓娓道来,让每一个音符都化作了可感知、可回味的文化故事。
此次 “赏琴听书” 雅集也是对对书场“活起来的博物馆”系列活动的一次创新突破。在此之前《镇馆之宝》系列评书专场让文物“开口说话”就已获得了广大文博爱好者的青睐,而此次活动进一步拓展了文博评书的题材边界,以“艺术 + 文博”的双重赋能,为博物馆的活态运营探索出了新路径。它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文化展演形式,更通过非遗技艺的跨界联动,让静态的历史文化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赏琴听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雅集活动的举办,是对对书场在非遗传承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未来,对对书场将继续深耕传统文化创新领域,策划更多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书写崭新篇章。
对对书场由袁田评书艺术工作室主管支持,硕士评书家杜鑫杰创办于2013年,演出活动及社团成员遍及全国多地。 杜鑫杰,昵称杜对对,曲艺演员、文博讲师、画家,评书师承袁田先生,马岐先生义子。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 杜鑫杰作为评书泰斗袁阔成先生的再传弟子,现场表演评书十年来继承袁派评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创作表演了《何以笙箫默》、《欢乐颂》、《三体》、《庆余年》、《啼笑因缘》、《茶花女》等多部新题材的长篇评书,并与阅文集团、喜马拉雅等平台合作推出播放,广受观众好评。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请您把文章分享给更多朋友
关注平台收听未来,查看历史消息分享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