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古琴蕴涵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文人精神,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寄情山水的乐器。“琴、棋、书、画”四艺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而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为文人所欣赏,位列“四艺”之首。
代表了古典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既是最具文人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也是一种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艺术品。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魏晋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乐是古典音乐艺术的至高表现,以其优雅的音色涤凡俗之心,养浩然之气;琴身是工艺美术的精致体现,集斫琴、漆灰、书法篆刻艺术于一体,琴道是文人修身的方式,将人的感性和理性透过音乐的诠释升华至“悟”与“道”的哲学高度。
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概括与代表着中华几千年的悠久文明。概括与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
【佛教文化与书画艺术里的古琴】
也称《斲琴图》,相传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所作。作品描绘了古代文人学士制作古琴的场景。 整幅画面,有14个人物。他们或挖刨琴板,或制作部件,或造作琴弦,或上弦听音,或旁观指挥,还有几位侍者执扇帮忙。
画中的文人学士,面容方整、长眉修目、表情肃穆、气宇轩昂、风度文雅。画中人物、器具,都具有东晋时代的特征。 所绘人物,写实而生动。从他们认真专注、一丝不苟的表情,可以看到他们对古琴的挚爱。
在中国绘画史上,有许多与古琴有关的作品,著名的如《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宋徽宗的《听琴图》、王振鹏的《伯牙鼓琴图》等,画中人物或弹琴,或听琴。而内容为制作古琴的画作,迄今仅见一幅,这就是《斫琴图》。
此图为北齐杨子华创稿,唐阎立本再稿,画北齐天保七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高乾和等十一人共同刊校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故事。
图中共五人,中间三人为宫中贵妇,一人于石上调琴,另两位一边啜茗,一边侧耳静听琴声,两侧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执茶杯。人物神态端庄娴静。人物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体,富有变化,表现了贵族妇女闲散恬静的享乐生活。
【战国-唐古琴鉴赏】
历代存世古琴是古琴爱好者及收藏家的深爱之物。以下介绍战国至唐的部分存世古琴。内容来自网络,难免有误。
此琴全长115厘米、头宽7厘米、尾宽5.5厘米、身高4厘米。通体髹漆黑,边缘饰以彩绘花纹。琴体由独木雕成,中空,构成音箱,尾部为实体,首尾两端各有一山岳,隐间 (两山岳之间的有效弦长) 约106厘米。岳山上有五道弦槽,平均距离约1.1厘米。岳山外侧琴面上有五个弦孔,尾端弦孔外侧有一方头圆柱。
琴弦早已腐烂无存。据琴的结构,推知其张弦的方法是先将琴弦固定于首端弦孔下方,然后张于琴面岳山上,经尾端弦孔,由琴尾下方上翻,系于琴柱上。《世本》:“神农作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征、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这件乐器可能是一种早期的琴。但其形体过于狭长,与记载不相符,也无法用手指弹奏。而且古代五弦琴尚有数种,形制也相近,所以难于确定。从器物形体来看,它更接近于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筑”。暂名为五弦琴。
此琴通体涂布厚黑漆,全长67厘米。面板长41.2、宽18.1厘米,浮扣在底板上形成音箱。1977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出土。尾部为实体,长25.8厘 米、宽6.8厘米。
琴面的岳山上有十条弦槽,岳山根部有十个弦孔,通向面板内的月牙槽(即轸池),十个轸安放在此处,旋动琴轸可微调琴弦。张弦的方法是弦的一端经过岳山于十个轸上,另一端经过尾端系于下面的琴足上。琴面不平,略呈波浪式起伏,尾端翘起。演奏时,只能弹散音(空弦音)、泛音或幅度较小的滑音。
荆门郭店战国七弦琴全长82.1cm,面板长50.8cm,琴身首尾等宽12.4cm。湖北荆门郭店村1号墓1993年出土,形制与曾侯乙墓十弦琴相近,系弦七根,是发现年代最早的七弦琴实物。
马王堆3号汉墓七弦琴,西汉年代。此琴全长82.4cm,面板长50.8cm,首宽11.5cm,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此琴面板浮扣在底板上形成共鸣箱,尾部是一板状狭长实体。面板有磨损痕迹,磨损较严重的部位在弹弦处,即岳山内侧。可以说明这是一件长期演奏的实用乐器。
西汉年代,长93.4cm,1993年湖南长沙王室墓葬出土。此器五弦。同墓还出土有柱码和木制击弦之弓。是首次发现的筑的实用乐器。马王堆1号汉墓彩绘棺头档上绘有拟人化神怪,端坐五彩祥云中,持棒(或弓)击筑;江苏连云港西汉墓出土一漆食奁,纹饰中也有一人击筑,均提供了形象的演奏图像。
南朝 万壑松风 仲尼式 音乐研究所藏
此琴长123.5cm,隐间117cm,肩宽19.3cm,尾宽14.7cm,厚7cm。此琴漆层较厚,似分三层,底层为薄鹿角灰胎,中层为坚硬的黑漆,表层为薄栗壳色漆,后以朱漆修补多处。小蛇腹断,紫玉徽,额镶钧瓷,长方形龙池与鳯沼。琴背项间刻篆书“万壑松风”四字,其右上角刻“云谷老人”长圆形印,池下刻“水晶子藏”四字方印。龙池两侧刻著名琴家管平湖手写隶书长篇铭文。下刻“管平”,“吉厂”两小方印。腹内纳音右侧有小字墨书“大通元年钟山沉约监制”。
隋款 万壑松风 霹雳式
年代:隋 长宽厚:长122,宽 ( 额19.2,肩21,尾14.5 ) , 厚6.8公分。 漆色断纹:面为黑及栗壳色间朱漆,底栗壳色漆,发蛇腹、流水及冰裂断纹。 琴材配件:杉木面板,螺细徽,象牙轸;岳山、承露、龙龈、冠角、雁足等均以硬木制成。 琴腹款识:龙池内纳音两旁刻小楷两行“隋逸士李疑作 干隆庚戌年皇十一子重修”。 琴背铭文:雁足与龙池间倒向刻篆书琴名“万壑松风”四字。龙池两旁倒向刻小楷铭文“九德三起冠宋唐 流传曾历两名王 开皇遗制连珠祖 汉后论琴第一张 山左夏一翁识 并命第七孙法圣重修”。题识下刻篆书大印两方,其一为“益王之宝”方印,其二为“黄南道人藏古”方印。
唐 春雷 连珠式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此琴长126cm,高10.8cm,肩宽2.1cm,尾宽17.2cm。琴形饱满,黑漆面,具细密流水断。玉徽、玉轸、玉足、龙池圆形、凤沼长方形。琴底颈部刻“春雷”二字行草书填绿。龙池左右分刻隶书铭“其声沉以雄 其韵和以冲,谁其识之出爨中”,钤印一,印文剥蚀。龙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经漆补,隐晦不清。
“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记之曰:“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此琴虽然纳音、双足、岳山、琴尾等处曾经后人修补,但琴身造形饱满,有唐琴之“圆”;当代琴家试弹,称此琴音韵沉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唐 春雷 伏羲式 旅顺博物馆藏
此琴通长123.2cm、肩宽20.3cm、尾宽13.9cm。琴为桐木斫、髹鹿角灰胎,脱漆处露葛布底,通身发小蛇腹断纹。金徽,琴面小弦一侧,约自七徽半至尾际有下陷裂痕一道,面之弧度较圆,左右项腰边沿之楞角毕具,而底面之项腰两处楞角浑圆,具晚唐琴的减薄特点十分明显。惟护轸之间,凤舌之下未见有减薄痕迹、并不见后配迹象。琴材甚旧,似有拼合,图形龙池、扁圆凤沼,池沼内未见腹款字迹。池上刻草书“春雷”,池下刻大印一方篆“沧海龙吟”。
唐 九霄环佩 伏羲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琴形制浑厚,作圆首与内收双连弧形腰,相传为“伏羲式”,比明刻本《古琴图式》多一内收弧形。琴以梧桐作面,杉木为底,通体髹紫漆,多处跦漆修补,发小蛇腹断纹,纯鹿角灰胎显现于磨平之断纹处,鹿角灰胎下用葛布为底。琴通长124.5cm,肩宽21cm,尾宽15.5cm,厚5.4cm,底厚1.5cm。龙均作扁圆形,贴格为一条桐木薄片接口于右侧当中。腹内纳音微隆起,当地沼处复凹下呈圆底沟状,深度约2cm,宽3cm,通贯于纳音的始终。琴背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四字,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行书,左刻“冷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行书及“诗梦斋印”一方。在琴足上方刻“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虎龙吟。苏轼记”楷书。凤沼上方刻“三唐琴榭”椭圆印,下方刻“楚园藏琴”印一方。腹内左侧刻寸许楷书款“开元癸丑三年斲”。以上铭刻中“九霄环佩”及“包含”印为同时旧刻,苏、黄题跋及腹款均系后刻。琴首下一双护轸为紫檀木所作,据广陵派古琴家徐祺《五知斋琴语》所述,当为清康熙年间所装。“诗梦斋”为清末北京著名古琴家叶赫那拉佛尼音布的别号。“三唐琴谢”和“楚园”均为清末贵池刘世珩的别号。
这张琴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形制极浑厚古朴,自清末以来即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为它在传世唐琴中最为独特,最为古老,声音更是完美尽善,所以成为举国知名的瑰宝。
唐 九霄环佩 伏羲式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此琴通体浑厚带圆,琴音洪松透润。桐木斲,黄色,质松古。栗谷色漆、蛇腹断、 蚌徽、圆形龙池,椭圆形凤沼。龙池纳音微隆,雁足、轸红色玛瑙制。琴腹内有字, 题字难以看清。背面龙池上方阴刻篆书“九宵环佩”,龙池两侧阴刻行书。款署:“嘉泰元年(1201)四月辛丑平园老叟周必大书”下刻“中和之气”印一方。原藏山东省博物馆,1959年转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唐 大圣遗音 灵机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大圣遗音”琴形制修长,作圆首与内收狭尾,相传为“神农式”,梧桐木斫,髹栗壳色与黑色相间的漆,局部有跦漆修补,纯鹿角灰漆胎,蛇腹断纹中现小牛毛断纹。通长120cm,肩宽20.5cm,尾宽13.4cm,厚5c,底厚1cm。圆形龙池,扁圆凤沼,腹内纳音微隆起。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寸许行草“大圣遗音”,池下方刻二寸许大方印一篆“包含”,池之两旁刻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均埴以金漆,俱系旧刻,腹内在池之两侧有跦漆隶书款“至德丙申”。琴音松透响亮,饶有古韵。造型浑厚优美,漆色摧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古朴,金徽玉轸,富丽堂皇,非凡品所能企及。
“大圣遗音”琴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天宝十四年(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明皇奔蜀,太子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改元为至德元年(756年),干支为丙申,“大圣遗音”琴为李亨即皇帝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
唐 大圣遗音 伏羲式 中国嘉德拍卖
琴为伏羲式,桐木胎,鹿角沙漆灰,色紫如栗壳,金徽玉轸,圆形龙池,扁圆形凤沼。七徽以下弦露黑色,遍体蛇腹断纹,中间细断纹,额有冰纹断。圆池上刻草书“大圣遗音”四字,池内纳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年款,至德丙申为唐肃宗元年(公元756年)中唐之始,池两侧刻隶书“峄阳之桐,空桑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十六字,池下有“困学”、“玉振”两方印,以上除年款外皆髹金。
青玉轸足,细镂绦结及旋瓣花纹,为明朝所制。迄今已近一千二百五十年,传世既久,琴之足孔四周漆多剥落,木质亦接近朽蚀。足端虽缠裹织物并嵌塞木片仍难固定。张弦稍紧,既有损琴背虞,幸好管平湖先生有安装铜足套之法,为此王世襄先生特请铜器修复专家高英先生制作铜套并仿旧染色,再请金禹民先生镌刻八分书题记“世襄、荃猷,鬻书典钗,易此枯桐。”十二字。又请管先生安装铜足套于孔内,不仅天衣无缝,且琴音丝毫无损,效果极佳。
唐 九霄环佩 伏羲式 中国嘉德拍卖
唐 松风自合 子期式
备注:龙池、凤沼皆圆,岳山,冠角修补,收藏时破烂修后完好如旧。
唐 飞泉 连珠式(雷)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 飞泉 神农式(雷) 汪建侯旧藏
唐 独幽 凤嗉式(雷)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唐 枯木龙吟 连珠式(雷) 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唐 一池波 神农式 查阜西旧藏
唐 太古遗音 月琴式(师旷式) 中央音乐学院藏
唐 老龙吟 响泉式 现为高仲钧珍藏
唐 梅花落 仲尼式 沉草农旧藏
唐 宝袭 月琴式(师旷式) 山东省博物馆藏
唐 沧海龙吟 仲尼式
唐 天蠁 响泉式(雷) 广州博物馆藏
文章转自公众号【北京映雪山房】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请您把文章分享给更多朋友
关注平台收听未来,查看历史消息分享更多精彩
|